在敦煌流浪时,坐在骆驼的背上,微闭双眼,感受着驼蹄下沙丘的时深时浅。那是一种奇妙得无法言说的舒适,新奇与未知。身子随着骆驼的前行,起起伏伏,犹如坐在久远年代的人抬轿子里。双手紧握鞍子上的扶手,任由身子晃动,沉醉在四方吹来的风沙中。
读《红楼梦》,它同样需要机缘。一场旅行需要因缘和合,读书亦如此。也许是三毛对它的钟爱。她如是说:
“若我死了,请千万烧一本来。”
也许是这样的故事打动了我,中国传统戏曲和诗词大家——俞大纲先生,去世后在骨灰旁摆上了一本《红楼梦》。文学巨擘适之先生,更是穷经皓首、殚精竭虑,不厌其烦地对其考证。在其与陈独秀的“新叙”之下,最终掀起了《红楼梦》的文化热。而这一兴起,则久经不衰。
这次的阅读,是在自己开始写文字七年后,想用一年时间,好好读这本巨著。七年的写字生涯,没能写出字字珠玑、天成之文。但所幸,倒练就了一定的阅读力。尤其是在开读《古文观止》后,现如今的文学欣赏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本次阅读的过程中,将重心放在了文学鉴赏上。带着写作的困惑,翻开曹公的这本倾心之作,真是幸事。无论是其中的用词遣句,形态、心理等等描写,让我这样一个蹩脚的写作者,看到了真正的“好”,是怎样的一种感受。
写美人时,可以是雪白酥臂、肌肤丰泽;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桃羞杏让,眼颦秋水,面薄腰纤,袅袅婷婷。
写光阴易逝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又如,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
写寂寞时,风萧萧兮秋气深,美人千里兮独沉吟。望故乡兮何处,倚栏杆兮涕沾襟。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名著中的名著,经典中的经典,确有其长。其中对人物心理、个性的刻画,更是精雕细琢。让人读完,仿佛有种书中人,就栩栩如生,犹如邻家男孩、女孩一般。
让人不禁想,如此这般,诗词歌赋无所不通的文字,究竟是要怎样的天赋,与后天努力,才可以如此浑然天成?而我们作为写作者,究竟可以从中模仿,创造出几何?
很幸运,在不惑的年纪,读上这样一本好书,读之、嚼之、思之,有味、有趣。在岁末年终之时,可以发愿力,好好读、认真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