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大段的景物描写,单就情节和对话来说,《简·爱》所呈现出来的艺术感染力已经非常吸引人了,尤其是主人公简·爱的人生之路——普通女性的自我拯救之路,不论何时都具有借鉴意义。还有那些让人心灵平静的景色,它们的存在对于本书的成功也有不可磨灭的功劳。
首先来看她的童年,父母早逝成为孤儿后被舅舅收养,一岁时舅舅又病逝了,只剩下她和舅妈以及表兄妹们一起生活,然而舅妈极其厌恶她,表兄还爱欺负她,表姐们很冷漠,仆人们很偏心。这就是她的童年,非常不幸。她流露出来的抗争和倔强的个性,激怒了她的监护人——舅妈——因而决定甩掉她这个包袱,把她送走。
十岁时被送到慈善性质的寄宿学校,一待就是八年,当了六年的学生,两年教师。用罗切斯特的话说,哪怕只在那所学校待四年都会把身体搞垮,这也从侧面肯定了简·爱对罗沃德学校的表述与外界的看法是一致的。这所学校地点不利于健康,孩子们的伙食量少质差,做饭用的水臭的恶心,学生们的衣着和居住条件很糟。
作者自述这不是一本通常的自传,人生最初的十年用了十章来描写,只是为了勾起使读者感兴趣的记忆。但这些内容也是本书很重要的铺垫,就像大厦的地基一样不可或缺。
人生最初十年里,简·爱一直在盖茨黑德府的舅妈家里生活,紧接着的八年里在罗沃德寄宿学校里学习成长。她十八岁时,对她影响最深的罗沃德校长——坦普尔小姐结婚并迁走了,从简的生活里消失了。“我的心灵丢弃了我从坦普尔小姐那儿学来的东西,或者不如说她带走了我在她身边所感受到的宁静气息,现在我又恢复了自己的天性,感到原有的情绪开始萌动了。”虽然到过的地方和接触过的人很有限,但她读过很多书,了解“真正的世界无限广阔,等待着有胆识的人去冒险,去追求人生的真谛”。
简·爱十八岁的时候已经成长为一个有思想,有知识的年轻女士,“熟悉教学,胜任良好的英国教育所含的普通课程,以及法文、绘画和音乐的教学”,这是她能够生存的根本。正是凭借这些技能才得到了家庭教师的职位,因而也才发生了后来的故事。这是很重要的前提,一个不幸的孤儿如何从童年阴影里走出来,又如何从糟糕的寄宿学校里脱身奔向新天地,到此我们也看得一清二楚了。
接下来的故事更吸引人了,身份卑微的家庭女教师如何赢得了老爷——罗切斯特的爱情,并且如何展现她所具有的独特个性之美,最终又如何收获真正的幸福。这些事最能体现一个年轻姑娘的品性和思想,也最能使人学到东西,朴素的道理蕴含其中。
显而易见的,简·爱是一位非常有个性的年轻女士。借用罗切斯特的话说,五官和表情相差那么大,难以猜测出年纪,她的样子像从另外一个世界来的。用一个词语来说就是“印象深刻”,简·爱自己曾说,“我很文静,知足,是一位懂规矩守本分的人”。
然而随着故事的推进,在面对一系列突发事件的时候,简·爱所渐渐表现出来的淡定从容和不卑不亢,使得读者有理由相信她绝对有能力处理好所有的事。
事实也的确如此,她不负所望。小径偶遇罗切斯特摔下马来,她的勇敢和善良表露无遗。第一次和罗切斯特对话所表现出来的诚实态度,还有对话题的对答能力,都使得读者和罗切斯特感到满意,仿佛我们这才见识到她所具有的气质,初见端倪。
简·爱和罗切斯特的来往是本书最有力的看点,非常详细,从初见到每一次谈话的内容,还有所有心理变化过程,甚至那些与之相关的各个配角都不惜耗费大量笔墨来描述,这才使得罗切斯特这个人物塑造的极其成功,又使得简·爱的形象生动得尤可触摸。
19世纪的英国社会,女性普遍尚处于从属地位,自由平等的意识才开始在受过文化教育的少数女性当中觉醒,等级制度森严。书中也写到了关于家庭教师的地位——“一半让人讨厌,其余的十分可笑,各个都是妖魔,是令人讨厌的角色”。这种普遍的舆论却没有一条与简·爱吻合,显然她是家庭教师里独特的存在,归根结底还是由于她的性格独特,不受大众意识的影响,对教育有自己独到的思想和见解。
简·爱和罗切斯特的爱情是本书最重要的线索,也是读者最为关注的点。爱情不可能一帆风顺,尤其是跨越阶层的爱情。因而他们的爱情从萌芽到产生,一波三折,淋漓尽致的展现了简·爱的顽强的个性,既有勇气追求又有勇气放弃。
罗切斯特有个疯子老婆,出于道义一直养在桑菲尔德,但是浪荡子的过往同样值得同情。他的婚姻是父兄一手安排,是为了经济利益的联姻。牺牲他的幸福也没能保住的安稳,一旦意识到亲情的自私冷酷,他就开始放纵自己。然而内心深处的善良和对真正的幸福的向往却始终不曾泯灭,所以抱着期待的心,直至遇到了可爱的精灵——简·爱。他一眼就看出了她的特别之处,不同于旁人那样爱慕虚荣,贪图富贵,趋炎附势,是一个安贫乐道,坚守原则的自由人。
通过对另一个与罗切斯特同阶层的年轻女士——英格拉姆小姐的着力刻画,反衬出了罗切斯特为何会选择放纵的生活,因为身边根本找不到,也没有符合他想要的终生伴侣要求的人——可以救赎他的灵魂,让他重新回到正常生活里的合适的人。而对于那一群造访者的群像描写,以及他们停留在桑菲尔德期间的言行举止,向读者展示了所谓上流社会的人们——他们的追求和趣味——社会氛围的营造。
这样的情况下,简·爱的形象尤为突出,身份卑微没有任何财产,相貌平庸身材矮小,她在世界上能够依赖的只有她自己而已,然而她是平静而努力的,对每一件事都有其深刻的认识,绝不会附和他人的意见——尤其是对她的责难——她认为人生而平等。
简·爱将这种观念贯彻到底,毫不犹豫的坚持着自己的思想。面对婚礼终止的变数,她没有任何苟安的想法,毅然决然的出走了。罗切斯特既不能从教义上成为自由人,也只能从道义上做个好人。这是人生无解的难题,简·爱不能以一个情妇的身份留在他身边,因而她必须要离开他去寻求自己的道路。
为了彻底消失,她隐姓埋名以最快的速度偷偷离开了。本来就无家可归,这需要多么大的决心和勇气啊!书中用了一个梦境来表达她内心深处的震动,甚至借助了母亲——生下来就没有见过的母亲——白色的人影悄声说:“我的女儿,逃离诱惑吧!”这是强烈的隐喻——暗示着她的个性来源,与母亲如出一辙。后文有提到,她的父母都是为了自由平等的爱情和婚姻而抗争的人。
接下来,她变成了彻底完全的流浪者——不幸者的极致。饥寒交迫下差点饿死荒郊野外,幸亏遇到了约翰——不幸中的万幸,居然是她的表哥。约翰是一位目标明确的传教士,性格和罗切斯特完全不同,冷漠有条理,凡事都能自控——包括爱情。
行文至此时,落实了一个前有伏笔的惊喜——简·爱继承了叔叔留给她的遗产,成了有钱人。然而她却明确的将遗产平均分配给了在沼泽居照顾她的好心的三位表兄妹——她与他们志趣相同,情投意合。这几位表兄妹与盖茨黑德府的那三位冷漠自私的表兄妹截然不同。
本以为故事就这样了,却出现了另一个惊喜。约翰向简·爱求婚了,读者隐隐觉得这是命运给予的不错的安排。约翰确实是个非同寻常的人,他和简·爱很相配。事实并非如此,传教士的刻板决定了他的个人感情的选择,理智得令人失望。他选择简·爱作为同道中人的出发点更甚于有没有爱情——他看重的只是简·爱适合于传教士妻子的品质,这是简·爱不能接受和认可的。她一针见血的指出了他的错误——“我会把我的心交给上帝,你并不需要它”。
简·爱和约翰的对话精彩至极,一次比一次震撼人心,两个同样品性的人所进行的思想斗争非常激烈。如果简单看做是和神权的斗争,也未免过于偏激。首先他们是为了各自所坚持的原则,这个原则并不仅仅是神权的不容反驳。约翰坚持的是目标为导向,只不过他以为他从事的宗教事业过于神圣,反驳就显得不敬;简·爱坚持的是爱情才是婚姻的唯一准则,把自己献给神可以,但不是非要以婚姻的名义。
本书问世之初曾遭到一些宗教人士的诋毁,斥之为“反基督教”,作者回应:“习俗不等于道德,伪善不等于宗教,抨击前者不等于谴责后者”。约翰这个人物非常鲜活,在当时的社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从侧面反映了社会主流的意识和看法,因而再次烘托出了简·爱这个普通女性的高大形象,称之为女性意识觉醒的先驱也不为过。
约翰和罗切斯特分别代表了不同的阶层,性格也大相径庭。作为人来说,感情应该是正常的需求,罗切斯特更符合女人心目中的男性形象。约翰的传教士形象固然经典,但打动不了女性的心灵,不能产生爱情,只会让人佩服。
简·爱的自我拯救之路并不平坦,一路上遇到了太多磨难。不公平的待遇从小就伴随着她,歧视和另眼相看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她,甚至于爱情对她来说也是如此大起大落,差一点成为重婚者的同谋,差一点暴尸荒野,差一点成为传教士的妻子——很可能会早早死于辛劳而得不到一丝一毫的温情——约翰绝不会允许她表露任何关于爱情的想法。
在路上,她也遇到过海伦那样的良师益友——她唯一的朋友,可惜却因为疾病早逝了。也遇到过坦普尔小姐那样的充满了慈爱心的校长——她情感上的母亲。值得一提的还有童年阴影里唯一值得惦念的女仆——贝茜,给她唱歌、讲故事安慰她。甚至桑菲尔德的女管家——费尔法克斯太太,她至少是一位正直的人,虽然秉持着严苛的等级观念,但不失为是一个能够明辨是非的善良的人。
本书最值得思考的地方恰恰在于很多的比较,每一个人都有其对应的角色来反衬,显得层次丰富,人物立体生动,读来引人入胜。简·爱的青少年时期有海伦,成年以后有英格拉姆来比较着写;罗切斯特和约翰比较着写;盖茨黑德府的三位表兄妹和沼泽居的三位表兄妹比较着写等。
书中有很多景物描写,连篇累牍的比喻句和心理描写,意识流的随性而至,梦境和幻境的切换自如,前后呼应。比如当简·爱几乎就要对约翰屈服的时候,恍惚听见了罗切斯特的呼喊,“简!简!简!”于是她喊到“我来了!”飞奔到门口,“她苏醒了,虽然没有创造奇迹,却尽了最大的努力。”后文与罗切斯特重逢时的对话,提到了这一幕,心有灵犀,无论多难都会走到一起。
每一位人物的刻画犹如工笔,仔细摹来,就像亲见。语言更是一大特色,甚至可以说对话是本书的灵魂,精辟至极。除了简·爱对罗切斯特发自内心的那段非常出名的表白:“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我的灵魂同你的灵魂彼此平等……”,这样直指人心的对话书中随处可见,每一个主要或者次要人物都会摸着自己的心口,说出一大段发自内心的独白,或者阐述一番未说出口的思想。这种写法很值得长篇创作者借鉴,能够写出很强的代入感,读来非常精彩。
书的结尾更是对简·爱性格的升华,对已经残疾的罗切斯特矢志不渝的爱,这与读者了解的她如出一辙,都希望她不仅如此——努力而不肯认输——最好还能对爱情坚贞不渝——因而最后的升华很有必要,人物一下子变得非常完美,结局又圆满,所有为她流过的泪都得到了很好的抚慰。至此,简·爱的自我拯救之路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收获真正平等的爱情,真挚的爱情。
女性所追求的有尊严的爱——美好的平等的爱,简历尽千辛万苦争取到了。她让人相信,拥有独立人格,自尊自爱,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的女性,即使出身卑微相貌平庸,也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永远的幸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