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在第一章有一段话:我们是生活在意义的领域之中的。人的一生并不仅仅只是经历事物本身,更为重要的是,体验这些事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意义。我们接触事物时往往都是以自身立场作为立足点对其加以衡量的,无论事物本身有多简单。
确实!
今天侄女儿高中放假了,姐夫接到孩子就给我打电话,说侄女儿要来找我。我们相约在国美见面,帮忙选择一下老家用品。结果,偌大的商场关门了,看来,前期说国美可能破产的消息也不是空穴来风。还碰到一位大姐,向我们打听消息,结果是茫然面对茫然,大家还是茫然。
教育当中的很多问题也是如此,同一水平的人讨论问题,可能还是只能在一个锅里,煮不出新鲜的菜品。
侄女儿倒是一个头脑清醒的好孩子,遇到困难时知道寻求外援。她正面临着文理分科的选择,因为没有特别强的学科,整个成绩都很平均,选择就产生了困难。聊天的时候,很明显的能感觉出来,这一学期她的努力有了成效,整个人都散发着开心。最初进班她不算很强,还曾跑到厕所躲着,以便不与他人讨论中考成绩。其实她的成绩不弱,只是没有同寝室的同学那么高而已。可在她眼里,上了5分的差距就是大差距。
周考、月考、期末考终于有了较大的进步,也没有感觉同学的成绩一定是不可及的怪物了,所以今天的语速是快的,因为声音变得轻快了。声音也会有重量的吧,至少在这一刻,我有这样的感觉。
我也很慎重地给予一些看法,毕竟隔行如隔山。但在互相聊天的过程中,发现侄女儿的内心很敏感,过去成长环境的舒适,使她既享受着发愤努力的过程与结果,但又担忧着与更多的“狼“如何竞争。
这方面与我另一侄儿到是挺像。他已经开始实习了,告诉我他会出现睡不着觉的情况,想的什么呢?就是想解决不出的问题,就要一直想。他还反问我,难道你不想吗?我说,不会呀。想不出来,就应该向他人请教,向书本请教呀。他又问我:如果别人的建议你又不想采纳怎么办?我说,那就把我的想法与对方再沟通,如果没有更好的方法,而这事又必须立即做,那就应该完善他人的建议呀。但侄儿似乎想得比我多。
看着他们的现在,我不知道当年自己是怎么长大的?好像从没有这样的烦恼,他们或许是因为卷吧,是因为社会对他们的要求越来越高了吧。
减少自己的立场,多从他人角度出发,还是不易的。选择,还是需要自己来,但多听听,总不会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