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的家乡,是一个只有300多人口的小村落,通往村子的土路又宽又阔,路两边是一排排整齐的杨树,这些杨树比小美爷爷的爷爷的年龄还要大。
小美特别喜欢夏天,抱上一块西瓜,在树下抻个凉席,往上一躺,闭上眼睛,听着杨树莎莎的声音,再多的烦恼也会一扫而空。杨树就像母亲,像舞蹈家,像艺术家,像良师益友,像会说故事的老人,像...这个世界少有人懂小美,除了这些杨树。杨树陪着小美的童年,小美的一切它都看在眼里。小美喜欢杨树依赖杨树,每当闭上眼睛的时候她总能感受到杨树的怀抱。杨树经历过什么,小美一无所知的,她常常俯身在杨树脚下,感受杨树的感受沧桑杨树的沧桑。
村外有条渠,是村里的灌溉系统。小美特别喜欢水,有事没事就跑到渠里玩水。妈妈不让她去,怕她出事。没办法她只能把家里的衣物拿到渠口来洗,这样就可以名正言顺的玩水了,并且一洗就是半晌。因为这些事,小美没少挨打,因为她的衣服越洗越少,都让渠水冲跑了。
村里除了稀稀落落的人家,剩下的都是树,妈妈最喜欢夏天里带着姐弟俩在树下抓知了。听妈妈说,她小时候上树逮鸟下河摸虾啥都干过,听着就好玩,可惜小美胆小,从小就怕虫儿啊鸟儿啊的。有一次小美没人看,妈妈上地就把她带上,没想到她一天没让妈妈省心,小到蚂蚁大到飞蛾,都能把小美吓的叽里呱啦的,尤其是妈妈翻地翻出来的一些软体动物,简直能要了小美的命。妈妈看她一惊一乍的就忍不住自言自语:这么胆小,长大不知道能干点儿啥?当时说这话的时候谁也想不到小美有一天能离开家乡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不能说多好,至少不用与虫子为伍了。
除了知了,妈妈还带姐弟俩捉蚂蚱,蛐蛐,菜青虫...这些东西到了妈妈手里,都会变成一顿美味佳肴,改善生活就靠它们了(制作过程就不说了,现在想想实在有些残忍)。
观察知了是件极好玩的事。把知了捉回来,用一个玻璃容器盖上,然后慢慢等着它蜕变成蝉。过程有些漫长,经常是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一觉醒来知了已经脱胎换骨,蜕掉外壳长出翅膀完成了重生。刚刚蜕掉壳的蝉真的很嫩很嫩,浑身颜色淡淡的半透明似的,黄中带绿绿中透黄,尤其是一对翅膀,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
都说小孩子心灵清澈有天眼,所以有时候能看到大人看不到的东西。据说小美就是这样。在她的身上发生过两次神奇的事情,一次是晚上弟弟说害怕不敢在家睡觉,小美带他去奶奶家的路上,借着月光,她看见同学小宁家门口站着一个人,和日本恐怖片贞子的造型差不多。也许有人会认为小孩子看花了眼瞎编乱造,可同行的弟弟什么也没看见,这事就不好解释了。还有一次是半晚时分,妈妈准备做晚饭,让小美去村头地里拔几棵葱。拔完准备回家,一转身,小美身后站着一个满脸刀伤的人。有些还是新伤,流着血,蓬头垢面衣衫褴褛,背着一个箩筐,举着一把剪刀,不声不响,不清楚他是什么时候站在小美身后的。小美吓的撒腿就跑,一边跑一边喊:鬼啊~有鬼啊~
一个正在渠口洗衣服的同村妇女看见小美失魂落魄的样子感觉不妙,提起衣服,跟着小美一路跑回家中。一进屋小美便缩到墙角,嘴唇发白,脸色发青,浑身冒着冷汗哆哆嗦嗦。妈妈见状不对赶紧问发生了什么事。小美结结巴巴告诉妈妈。妈妈天生胆大不信鬼神,非要去地里看看。五爷说危险不要一个人去。于是妈妈就叫上隔壁邻居两人骑着车子一起去了。回来只说地里的草被人割了,其他没有什么发现。但是小美并没有这么简单被安慰,从此心理留下阴影,只要太阳一落山就再也不敢出门,一直到来到安有路灯的城里认识她的闺蜜。
关于老家生活的那段记忆都是片段并不深刻,更少有让她难忘的人和事,但是姥姥绝对是个例外,在小美心中姥姥就是那个无论何时回想起来都让人充满幸福感的存在。小美和姥姥生活的地方其实算不上远,只是交通不便利,去一趟不容易。只要姥姥家有事或者姥姥家过会,妈妈总会骑着她的28自行车,带着姐弟俩去看望姥姥,每次都是天刚蒙蒙亮就出发晌午才到家擦黑回到自己家。那年姥姥家又要过会了,妈妈照例带着他们姐弟俩回到了姥姥家。一进门,姥姥就冲小美招手,很神秘的样子。小美知道姥姥喜欢她,也乐意和姥姥亲近,她跑到姥姥跟前偎到姥姥怀里。姥姥没说话,只开始在自己怀里摸索。那个时候,老人冬天穿的比较厚,老式棉袄里三层外三层把自己裹的像个粽子。费了半天劲儿,从怀里掏出来一个皱皱巴巴的苹果,一看就知道藏了很长时间:快吃吧,别人他们瞧见。小美知道这个苹果对姥姥来说意味着什么。姥姥家里很穷,没有劳动能力也没有经济来源,每天就靠舅舅给他送口干粮,这还得舅妈心情好,否则就会吃了上顿没下顿。妈妈知道姥姥的难处,隔三差五来看姥姥的时候就给她塞个零花钱。
妈妈孝顺,她很感激姥姥。妈妈说她小的时候身材娇小,干不了生产队的活,姥姥看她机灵脑子好使,所以决定供妈妈读书,家里再困难也不让妈妈出去挣工分,所以妈妈才有了现在的工作。
姥姥有个爱好,就是打桥牌,妈妈给她的钱,她就是饿着肚子也要先打两把牌过过瘾,然后才想着找东西填自己的肚子。这个嘎啦苹果,真不知道她攒了多久,才等到小美来了留给小美。小美和姥姥接触甚少,但只要想到这一幕,小美心里就久久不能平静。
妈妈很忙,利用在卫生所实习的便利,小美从小到大不是喝面糊长大的,而且和山药糊长大的。可能正是因为如此,小美半岁的时候就有一二十斤。妈妈说当时帮忙照顾小美的小姑娘自己还是个孩子,抱起小美很是吃力,时间长了,硬生生把那孩子的小手嘞出了葫芦型。
妈妈是个闲不住的人,只要有空就喜欢骑车带着小美走街串巷,尤其是旁村,都让这母女俩跑遍了。这天她们又跑了出来,在一条宽阔的大路上,妈妈和小美停下来玩耍。妈妈像个顽童很会玩,不管什么东西到她手里都能变成玩意儿。这不,妈妈随手摘下来一个树枝,不知怎么拧来拧去,树皮完整的被拧了下来像个吸管。把树皮一头捏扁,用指甲把树皮最外面一层刮掉,放到嘴里仿佛叼了一根香烟。一吹发出清脆的像笛子一样嘹亮的声音,虽然没有音阶有些单调,但一路上倒是替小美解乏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走着走着不知从哪里飞来一只马蜂,冲着小美俯冲过来,不偏不倚蛰在小美额头上,顿时就起了一个大包。小美吓得抱头乱窜,马蜂不依不饶奋起直追。妈妈急了,que下一个更大的树枝,一边跑一边喊:别跑,越跑它越撵。奶奶的,看我不kuo死它!
好少见妈妈吐脏字,就连被三叔打的时候也没有。这可能就是母爱,谁能想到平常总被欺负柔弱的她,在保护孩子的时候能变得这么彪悍。
小美和弟弟绝对是一对好搭档。小时候他们睡一间屋,高低床(爸爸找人订做的),小美睡上铺弟弟睡下铺,每天晚上睡觉前姐弟俩总要玩会儿钓鱼的游戏。“鱼”是拖鞋或者任何弟弟能想到的东西,“钓鱼竿”是家里不用秤杆子做的。在秤杆子一头绑上线就是一杆简易版钓鱼竿。只要小美把线从上铺放下来:钓鱼喽!弟弟赶紧在线上绑上一只拖鞋,向下拉两下,示意鱼已上钩,小美就赶紧收线,哇!又有一条“大鱼”上钩了。简单的游戏,姐弟俩玩的不亦乐乎。
玩到半夜饿了,等妈妈睡下,两个人便商量,悄悄爬起来去煮鸡蛋。第一次煮没经验,打开一个不熟,再打开一个还是不熟。姐弟俩不知道这样的鸡蛋还能补救还能吃,怕妈妈知道生气,于是两个人一合计,把鸡蛋倒进了院子里的泔水桶里。
第二天清晨,母亲起来喂鸡,发现泔水桶里的鸡蛋,连忙跑回屋里,发现蛋框里的鸡蛋一个都没了,顿时火冒三丈:兔崽子,是不是你们俩干的好事,攒了这么长时间的鸡蛋不舍得吃,就让你们两个这么糟蹋了,看我怎么收拾你们...妈妈挽起袖子,抄起笤帚朝着姐弟俩冲了过来。小美见状,拉着弟弟说:快跑!两个人一溜烟的功夫跑远了,俗话说谁能跑过逃命的兔子,这不,妈妈累的上气不接下气,还是没能赶上姐弟俩,两个人站在远处看着妈妈咯咯的笑了。
妈妈实在忙的时候,小美就会被送到小姨家里寄养一阵子。 小姨家住在一个古城里, 哪里是一处被保护的古迹,据说是明代时候留下来的。 住在古城里的人不用种地, 他们靠做些小买卖营生,小姨家也是如此。 小姨家主要做蜡烛。小美在那儿的时候没少帮小姨做蜡烛, 做蜡烛对小美来说又新奇又好玩儿的 。简单的过程小美还能记得 :进来的蜡坯子加热化成液体 ,倒进蜡烛模子里 。模子里提前穿上一根一根的灯芯儿, 倒到模子里之后放上一夜, 第二天便干燥成型。 然后一压把手,一排排蜡烛就整齐的从模子里起出来 ,用小刀齐刷刷的从蜡烛底部划一下,灯芯从底部被割断,一根完整的蜡烛就做好了。小姨用牛皮纸包好,一包十根,交给姨夫拿到集市上去卖。那个时候电还没有普及,生意很好的 。蜡烛有红色的,白色的,粗一点的,细一点的。 白色的主要是正常照明和办白事的时候用, 红色的主要是办喜事的人家购买。小姨他们两个人配合的特别好,两个孩子也帮着忙里忙外。 小姨家里有两个孩子, 老大也是一个女孩儿比小美小一岁 ,老二是个男孩儿 ,笑起来深深的酒窝很是好看。爸妈忙的时候,老大负责做饭,到现在小美依然忘不了在小姨家吃过的西红柿炒豆角,那是她吃过的最好吃的豆角。
三个孩子没事儿就去爬城墙逛古城。 村里的孩子没见过什么世面, 到了古城, 小美大开眼界, 她觉得她看到的就是整个世界,每次住在小姨家都舍不得离开 ...
还有一件印象深刻的事就是去二姨家赶会。会上可热闹了,卖什么的都有,吃穿用度应有尽有。小摊摆满一条街,甚至一直摆到二姨家的家门口。赶会的时候只要是亲戚都要来,一大家子几十口人别提多热闹了。人多吃饭是个问题,不过二姨有办法,他们家的招牌菜是烩菜,做饭的家伙事儿可不是你能想象的炒锅,而且一口超大的锅,得用铁锹当炒勺才能翻得动,你说到底大不大。烩菜里面有五花肉,绿豆芽,豆皮,面筋,海带,粉条。主食是馒头,二姨自己做的,一口下去满满的麦芽香,长大以后吃的馒头咋就不是个味儿呢?!这样的烩菜妈妈甚是怀念,来到城里后,妈妈总念叨,说你二姨如何如何会做饭,馒头好吃,烩菜好吃,手擀的面条更好吃...
...
有时候想想,能闲下来回过头看看过去,真是一件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