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有幸受邀参加了一堂父母专业课——杨洋博士的《父母上岗证》 家庭教育心理学公开课。说来也巧,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汇恒教育的娜娜,一起聊到家庭时颇有同感,未曾谋面,却有似曾相似的感觉。她热情地邀请我参加这次的专业课,一开始我还挺犹豫的,我还没有组家庭呢,现在学习会不会时机不当啊。后来想想,学一学也无妨,毕竟自己曾经从事过教育行业,何况以后自己的小家庭也用得上啊。所以,很奇妙的缘分让我接触到了新知识,非常感恩娜娜!
以前当老师的时候,经常听到同事哀怨地说:“哎,我一个班几十个学生教得轻松自在,为什么偏偏教不好自己的孩子呢?还是得别的老师教才好啊,真是苦恼!” 离开学校后,也时常听到老同事跟我讲“某某老师天天在办公室吼她的女儿,她女儿越变越没有礼貌了”,种种的例子还有很多。其实,并不是老师们教不好自己的孩子,而是他们没有摆正自己的心态去对待孩子,在教育孩子上用错了方法。总以为自己是老师、是父母,有一种高高在上、我说什么你就得听、叫你做什么你就得做的姿态。对待孩子尚且如此,那么对待爱人、家人呢?是否就能有更好的沟通呢?我看倒是未必吧!我们能体谅所有的父母都在为生活每日奔波,为家庭时刻操劳,然而,这些都不能成为对家里人撒气的理由。想要有良好的沟通、和谐的夫妻关系、亲密的亲子关系,我觉得有必要学一学心理学。
心理学,它并不是什么读心术,而是能让自己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一个人的行为,以及要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去对待不同的行为。直面人性弱点,剖析性格缺陷。
对于今天的课,信息量满满,我感觉我的大脑有点跟不上节奏,不过,有几个亮点倒是记忆深刻,我稍微整理总结了一下,讲来与大伙分享。
“请降低你说话的音量,让沟通更顺畅。”你见过两个说话温柔、轻声细语的人在一起吵架吗?我想这种场面是不存在的吧,至少我还没见过。有数据显示,说话音量在2 0 -4 0 分贝安静、犹如轻声絮语,4 0 -6 0 分贝属正常音量,普通室内谈话6 0 -7 0 分贝则感觉吵闹、有损神经,7 0分贝以上就更不用说了,神经细胞受到破坏,人的情绪越显急躁。我们当然无法时时测试音量大小,但我们可以用我们最舒适的音量和语调,把话慢慢地说出来。尤其是在恼火的时候,如果能让大脑停留3秒,冷静一下,调整情绪,把话慢慢说出来,我想原先可能会引发的各种不愉快估计就烟消云散了,正所谓“急事慢说”、“温柔激发温柔、用感受激发感受”。这一点,在家庭教育及家庭关系中非常重要,谁会对一个温柔的人儿发脾气呢?
“磨刀不误砍柴工——慢慢来也很快”。有些人做事风风火火,大大咧咧,只懂得领了任务到手就开始干,那是事倍功半的蛮干。如果能先通览全局,心平气和地找到重点、要点,直切事件的中心,或许就是事半功倍的巧干了。所以,无论是工作,还是家庭教育,我们不能只看到事件的表象,先做好情绪管理,才能真正实现透过现象看本质。
“牺牲者给不了高质量的爱”。我们时常听到一些父母对孩子说:“儿啊,妈都是为了你好啊”。这听得我们心里是酸酸的。有些父母会想,我事事以孩子为中心,甚至为孩子放弃工作,全力陪伴他成长,时时替他操劳,孩子只要把书读好就ok了。然而,这种牺牲型的父母看似伟大,换来的是他们的孩子有强烈的报恩心,但却很难上进。父母都放下自己的格局了,孩子还怎么去创造格局呢?父母的养育之恩确实浩大,但是父母的教育之恩不能落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教育上应给予孩子引导、启发,尊重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他们的思维,大人需要用用同理心去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独立性、自主性。父母的给予不是放弃与牺牲,而是一种生命力、一种人的本性、一种生机勃勃的正能量,在给予的行为中表现了我的生命力,是为了利他,为了成就孩子,成就孩子的需求。
今天的课,确实感触挺多的,一边听,我也一边思考我曾经有过的各种做法,一些方法恰好也与老师的观点和做法不谋而合。因此,心理学对于教师队伍、对于家庭教育、对于孩子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帮助。接下来一个课题,我想我应该学习学习心理学了,不仅为了自己,为他人,为现在,更为了美好的未来!
(注:今天还多次提到了性格色彩心理学,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内容,下回再细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