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懂一本书?
25岁身价过亿,百度最年轻副总裁,李叫兽在《我如何打造知识体系?》一文中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方法。通过学习,我感觉自己找到了一块宝石。所谓“教是最好学”,现在我想把它分享给你。
【干货版】
李叫兽的阅读方法就是——
在看书的时候,每看到一个有用的知识,都停下来去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
在看书的时候,每看到一个有用的知识,都停下来去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
在看书的时候,每看到一个有用的知识,都停下来去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这个方法很简单,但我们绝大多数人就是做不到。因为,我们在看书的时候,往往追求的是看完一本书的快感。
为什么要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呢?
李叫兽的解释是:
真正导致人与人之间知识水平差异的,往往并不是知识数量,而是知识之间的联系。
而且随着知识的增多,建立知识联系的收获也会越来越大。当你只有一个知识的时候,增长1个知识可能就是增长一个知识。但是,当你有10000个知识时,接触1个新知识可能意味着增长了5000个知识——因为你跟其中一半的知识建立了联系。
如何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呢?
寻找知识之间联系,李叫兽的方法是——问自己三个问题:
- 第一,还有什么现象可以被这个知识解释?还有呢?
- 第二,这个知识可以用来做哪些事?还有呢?
- 第三,为什么会这样?有什么理论或者知识可以解释?有哪些相似的事件?
针对每一个问题,李叫兽一般要找到5个以上的答案。
干货,干货,干货……干货都在上面了。这就是进入高效阅读之门的三把钥匙。
事实上,这哪里是阅读方法,这根本就是万能的学习方法。因为,通过建立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你可以获得“更系统的知识体系”。
【实践版】
读过上面的【干货版】,很多人心里会想,这也太简单了吧?
如果你的大脑里有过这样的想法,哪怕只有一瞬间,说明你……没有行动。
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用学到的知识去实践,成为习惯之后,才会真正变成自己的能力。人生中值得去做的每一件事情,都需要反复练习。
举个例子:
我读《李叫兽:我如何打造知识体系?》这篇文章,总共花了3天时间。我感觉最有用的“新知识”是下面这句话:
真正导致人与人之间知识水平差异的,往往并不是知识数量,而是知识之间的联系。
这句话如此之简单,任何人看完、学习完甚至把它背得滚瓜烂熟都不会超过60秒钟。
但是,我当场就学了2个小时以上,直接用李叫兽的三个问题,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 我首先问自己:我遇到的哪些现象可以被这个理论所解释呢?至少找出5个现象。
- 然后问自己:这个知识可以用来做哪些事?至少找出5件事。
- 最后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有什么理论或者知识可以解释?至少找出5个知识。
第一个问题,还有什么现象可以被这个知识解释?
这个问题可以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建立新知识与个人经验的联系。
新知识:真正导致人与人之间知识水平差异的,往往并不是知识数量,而是知识之间的联系。
首先,我想到的是一句口号——“要想富,先修路”。为什么要修路?为了建立联系啊!
还有呢?我想到的化学上的同素异形体。比如,钻石和石墨,它们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但原子之间的连接方式不同(分子结构不同),结果钻石是人类已知最硬的矿石,石墨却是最软的矿石之一。
还有呢?我想到了字母和语言。大家都知道,英文字母只有26个,但它却通过字母与字母、单词与单词的连接,成为了全球通用的语言,甚至成为了人与计算机沟通的语言,太神奇了,不是吗?
进一步想,什么是知识?是笔画吗?小学一年级就掌握了。是单个汉字吗?到中学阶段,绝大部分的汉字都认识了。所以,笔画也好,汉字也好,一切碎片化的信息,都很难被叫做知识。那么,到底什么是知识呢?
举个小例子:
今天小家伙问了我一个问题
小家伙:(在洗脚丫)为什么脚丫会在水底, 为什么不这样?(不会说浮起来,只能用动作表示。)
我:这是个好问题!因为物体的密度不同,有的密度大就下沉,有的密度小就漂浮!
小家伙:什么是密度?
我:这是个物理概念!
小家伙:什么是概念?
我……(知识枯竭,无力解释)
你看,咱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一个又一个概念的联接组合。因此,所谓的知识,就是概念以及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
还有呢?大家都希望孩子的成绩好一点。在一个班上,学的是相同的课本,教的是相同的老师,甚至努力程度都差不多,但成绩却有好有差,为什么?其实,大家脑子里的知识点是差不多的,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却大有不同。简单类比,如果把知识看作是乐高积木,那么学霸大脑里的知识,是搭建好的一座城市,是有体系的;而学渣大脑里的知识,仍然是一堆积木部件,是零散的。
第二个问题,这个知识可以用来做哪些事?
这个问题可以回答“怎么用”的问题,建立新知识与现实问题之间的联系。
新知识:真正导致人与人之间知识水平差异的,往往并不是知识数量,而是知识之间的联系。
第一,这个知识可以用来构建知识体系。什么是知识体系?简单的说,一个简单概念就是一个知识体系。然而,任何一个概念都至少包含三个部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所有这这一切,都是知识与知识的联系。
第二,这个知识可以用来提升学习效率。正如李叫兽所说,当你只有一个知识的时候,增长1个知识可能就是增长一个知识。但是,当你有10000个知识时,接触1个新知识可能意味着增长了100个知识——哪怕你只你只跟其中10%的知识建立联系。
第三,这个知识可以用来提升赚钱效率。在学习上,你需要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在赚钱这件事上,你需要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国内一流商业顾问刘润老师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财富的基本盘,有两个组成部分:
- 第一,你自己的本事。
- 第二,你和其他人连接的本事。而后者是前者的放大器。
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财富状况,一部分取决于自己的能力,更大部分取决于自己有什么样的人际连接能力。
事实上,有钱人往往更重视维系社会关系。王石曾经向朋友们推荐了一本书,书名叫《大狗·富人的物种起源》。《大狗》一书的作者理查德·康尼夫提到,有钱人最常做一件事情就是——宴客。人类学家认为,自古以来,宴客就是社会权势阶级用来博取地位与笼络人心的一个重要手段。简单的说,宴客是有钱人维系社会关系的主要手段。
第四,这个知识可以用构建类比,帮助大家用旧事物理解新事物,或者用具体事物理解抽象的道理。比如,你有什么天赋,你也不知道,除非你给自己施加压力,它才可能像地底的石油一样喷发出来,变成财富。再比如,做投资而不懂风险,就如同手持火把穿过一个炸药工厂,你可能活下来,但你依然是一个傻子。
第五,这个知识可以帮助你创新。罗胖说,创新的本质不是做新的事情,而是用新的条件把旧的事情再做一遍。也就是说,创新就是用新的知识把旧的知识联系起来。
比如,苹果的厉害之处不在于它有多少“黑科技”,而是它能把“黑科技”无缝融入到日常生活的场景中,完美地产品化,然后引领整 个用户行为习惯的改变。也就是说,苹果之所以伟大,并不是因为乔布斯发明了“黑科技”,而是因为乔布斯把那些“黑科技”联系到一起做成了一个好产品。
再比如,牙膏的发明。以前人刷牙,是有一罐牙粉,用牙刷像蘸盐那年样,蘸满牙粉,再放进嘴巴刷牙。牙粉使用、携带都不方便,最重要的是这样蘸来蘸去,不够卫生。在美国康涅狄格州,有一个名叫华盛顿·谢菲尔德的牙医,他的儿子有一次去巴黎旅行,看到当地画家在户外写生,用的是软管装的颜料,使用、携带都很方便。儿子回来后,告诉谢菲尔德这个见闻,激发了他的灵感。1892年5月22日,谢菲尔德成功发明了软管装的牙膏。
你看,寻找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太奇妙了,不是吗?
第三个问题,为什么会这样?有什么理论或者知识可以解释?
这个问题可以回答“为什么?”的问题,探索事物背后的原因,建立新知识与科学理论之间的联系。
新知识:真正导致人与人之间知识水平差异的,往往并不是知识数量,而是知识之间的联系。
第一,李笑来说,所谓“聪明”,是习得的,是积累的,是可以不断成长的。因为,他对“聪明”这个概念的定义是——看一个人是否聪明,可以从两个层面入手,一是看他的脑子里有多少清晰、准确、必要的概念,二是看他脑子里那些概念之间,有多少清晰、准确、必要的关联。
第二,从脑科学的角度看,人类大脑,有九百亿个神经元,每个人的的神经元数量是大致相同的,但聪明程度明显不同,为什么呢?一个人聪明与否,主要由神经元之间连接数量和连接强度决定。神经元之间连接的突触点越多,连接得越牢固,你就越聪明。
简单地说,如果某个信息反复刺激神经元,那神经元的突触就会更强,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就越牢固,记得当然就会更牢靠。所以这是一个学习的窍门:重要的知识,要反复看,反复学,反复练,反复用,以便建立足够多的神经元连接。
第三,查理•芒格说,什么是基本的、普世的智慧?芒格说,如果你只是记得一些孤立的事物,试图把它们硬凑起来,那么你无法真正地理解任何东西。如果这些事物不在一个理论框架中相互联系,你就无法把它们派上用场。所以,你必须拥有多元思维模型。
第四,学而时习之。孔子讲的就是,学过的知识一定要反复练习,建立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
第五,习惯决定你的命运。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中说,习惯是知识(What)、技能(How)和愿望(Why)的交叉点,也就是说,习惯可以把你的知识、技能和目标联系起来。
好了,我的练习完成了。你呢?
相信我,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但,请记住 “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