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颗麦穗总关情
文 李伯强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元和二年作诗《观刈麦》,诗中描写了古人繁忙的夏收。“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 诗人用饱含同情的感情笔写出丰收在望的麦收情景。在“人倍忙”的五月里,一家老幼全体出动,冒着酷暑费尽全力地抢收麦子的画面从唐代展览而来: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人倍忙”的五月,唐代的农民们面朝大地,背朝艳阳天。在炎炎烈日笼罩中,虽然身体下面如同蒸笼,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五月天,孩子脸儿,说变就变。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 否则遭阴雨天,麦子会霉地里的。
儿时的五月,田地里一望无际的麦子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金黄的麦穗似波浪翻滚。这炎热的季节里,只有从绿树丛林中流响出蝉的鸣叫,起伏不断。
大人们早已磨好镰刀,在天未亮时就喊起孩子领着他们下地割麦了。小草叶儿上的露珠沾在裸露的脚上,顿时感到凉凉的,脸上的睡意也渐渐地消失了。孩子们用睡眼望了望东方,天空中还未露出一点曙光,远处显现漆黑一团,看看近处的大人们已开始割麦了。“喳喳”声不断,挥舞的镰刀似演奏的乐器,在大地上弹奏着丰收的凯歌。
大一点的孩子也拿起镰刀,弯腰,一手撸麦杆,另一只手握镰割麦,一气呵成,干得有模有样。“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做咱咋做。”小一点的孩子有时拾麦穗,有时给大人们送饭和茶水。
口渴的人喊一声,“来点水,又渴了”。小孩子拎着水壶一边飞快地跑,一边高声喊,“水来了,水来了”。稚嫩的声音在麦田里起伏回响,奔跑得小小身影如大海中飞驰的一叶扁舟。
太阳渐渐地升高了,气温也逐渐增加了。汗水早已湿透了人们薄薄的衣衫,让人感到得不仅仅是劳累,还有腰弯时地痛楚,有时痛得直不身子。望着前边还有很远很远才到头的麦田,无可奈何地弯下痛得难忍的腰继续割麦。炎热已感觉不到了,总感觉眼前的阳光明晃晃得乱闪,汗水用毛巾擦也擦不完的,可一阵接一阵的腰酸背痛让人受不了。有的人割着麦子、割着麦子……“咚”往地上一跪,用膝盖支地匍匐前行,仍继续割麦,可让痛腰休息一会儿,感到不太痛楚。
小孩子干一阵活,又累又热,终于受不了了,便放下镰刀,找个树荫下休息一会儿。小脸热得红朴朴的,柔嫩的手掌也磨出水泡,痛痛的。在阳光下裸露的皮肤也被晒得发红,时间长了会缓缓褪皮。
看着仍在烈日下割麦的父母,这些孩子又坚决拿起镰刀走进烈日下,继续割麦子。
那时候根本没有大型收麦机,小麦的收割全靠人用镰刀收割,运输靠人拉架子车,这些活能把人累得东倒西歪,要死要活。老人们都说这样一句话,“收麦一场,大人累病一场”。可见割麦这活儿多么劳苦,多么磨人啊!
用架子车拉麦的活最苦人,人们常乘天气凉快些或温度不高时割麦,割呀割呀……割好了,气温也高了,天热得让人受不了,该拉麦了。顶着高温往架子车上装麦,这是个技术活,同样的车子,有的人装的麦杆多还不翻车,有的人装的少还易翻车。若高温下,麦车翻了,人如泄气的球,焉了。焉归焉,活还得干,好心情绝对没了,只剩两鼻孔冒着滔滔浓烟。掀去重装,在高温得多忙活一陈,要多烦有多烦,要多火有多火。最大的好处,翻一次车,往后到夏忙结束不会再翻车,为什么?认真呗。再装车绝对一丝不苟,丝毫不敢应付,害怕再翻车。若有小孩在场,那么小孩以后做事也能学得认认真真绝不马虎,因为翻车的代价太流汗了,看来,吃苦的记忆最深,最改造人。
同村的二根往架子车装麦杆的水平最高,他和他闺女燕儿搭配装麦车的技术最厉害。燕儿在架子车上踩麦杆压实,二根往车上叉麦杆。二人都凭感觉干活,二根叉一叠麦杆往车上一撂,正好那里是个缺口。燕儿在上面挪挪这里,踩踩那里,烈日下,燕儿似翩翩起舞的蝴蝶,二根像军队里举旗的旗手,用叉子高高地举一摞麦子往车前冲锋,农活竟干出艺术级别了,不服不行。
天有不测的风云。若遇阴雨天,拉到麦场里的麦杆还需跺成一大垛。这时大人小孩齐上阵,大人们在下面往上撂,小孩子在上面踩实,并那里空缺时搬挪麦杆填实。
为了在雨来临之前把麦子跺好,人们充分发挥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扬叉奋战。小孩子们在上面来回走动,那里高使劲往下踩,那里低往上填麦杆,东挪西踩,也忙得不矣乐乎……
当麦垛跺好时,大人们累得如散了架似的,把自己往地上一撂,一动也不动。小孩子脸上手臂上被麦芒儿扎得红红的、痒痒的,头发上沾满麦芒儿,整个人成了一个大麦穗。
最脏最累的活是给麦穗脱粒,脱粒机往麦场地一放,支好、连好电线、起动机器。这时大伙儿分工明确,大人们负责往机器里填麦杆脱粒,小孩子负责脱出的麦粒用簸箕或筛子端走,各人帮各人的,但都不能操外心,否则影响机器工作。机器一工作,整个场地尘土飞扬,空气中布满了麦杆麦叶上的灰尘,如雾如霾。阳光下,每个人的耳边响着隆隆的机器声,身边密布着飞扬的麦尘,如同狼烟滚滚的战场。
人们在这灰尘密布,声音噪杂的环境中,一干六、七个小时,一直到整个场里的麦子打干净才停止。这时,场地里的人们不论大小长幼一律灰头土脸似非洲人,赶紧奔家里洗涮一遍,去去灰泥汗。可喉咙得几天痒痛,向外吐口水,仍有灰尘痕。
脱粒后的麦秸跺成麦秸堆,一堆一堆跺在村头、路边,成为当时农村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贫穷落后的乡村,脏累苦的农活,使农民对自己的这样命运已无可奈何了,但是对孩子的未来期许很多,最大的愿望是长大后不再当农民。当时最贴进身边的例子,就是要像村里某些吃商品粮的干部那样不再种地,上班拿工资,成为吃皇粮的人。哪个不能经商打工的年代,吃商品粮的人家很受大伙儿们羡慕的,因为他们不仅生活得好,不用下地干活,而且每个人都打扮得漂漂亮亮。他们是农户们心中的偶像。
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再受自己的苦,早日能鱼跃龙门脱离农村,怎么办?让孩子下地干活,让他们早日体会到汗滴禾下土的艰苦,就知道学习重要性了。孩子一旦不努力学习,家长马上来一句,“不努力学习,下地干活去。”孩子立刻不乱玩了,乖乖地回家做作业。疲惫,穷苦,终日挥汗的生活令人回味无穷的,所以有句谚语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大概才能是逼出来的。
难忘的五月,倍忙的夏收。这些景、这些事会不时的出现在每个从农村走出人们的梦里。它激励了儿时的我们努力奋斗,并赋予我们在奋斗的路上不怕苦不怕累,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就像红军走过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不是走的路途远了就骄傲,而是战胜一切困难的长征精神最值得学习。有农谚曰:“收麦如救火”,“寸麦不怕尽水,尺麦但怕寸水”,正是对麦收季节抢收抢种紧张气氛的形象描述。我们经历过这样紧张的抢收过程,以后在我们人生中经历同样的波折时也无所畏惧,发扬拼命收麦精神,怎会有过不去的坎呢?
现在,农村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型联合收割机早已普及。麦子熟了,交上钱,几十分钟过后,麦子就可以入仓了,省时省力,我村的一个花甲老太太骑个电动三轮车,一天就把二十多亩麦子收完入仓。“现在,这大机子(割麦)厉害啊!不服不行的!”,这是漏着豁嘴的老太太说得。用镰刀割麦已成历史了。那种脏累苦的五月不见了,人倍忙的夏收已被人溜溜代替了。
年青人都出去打工挣钱去了,在外面经历了不少的人和事,也见了外边世界多么得精彩,观念变得多元化。大伙儿们对土地的认识已经多样式思维,土地不再是苦脏累的代表。“土地是资源,整合才能发展”,这是某个乡村墙壁上的宣传标语。农民们总把自己生活的期待、希望、梦想同土地捆在一起,一季庄稼的丰收,一种农种物的价格升高,都会令他们笑开颜、乐开花。给他们无限的憧憬、向往和满怀喜悦的信心。
家里的孩子若不努力学习了,再不会有“不学习,下地干活去”的呼喊声。地里无活可干了,人闲了。人倍忙已成某一个时代的缩影,某一代人专享的记忆。
每当“外面的钱不好挣啊,有知识才能找到好工作啊”,这样的苦口婆心地唠叨,这样鸡汤、励志句很难让孩子们产生感同身受得共鸣。因为不像烈日下用镰刀割麦,身心都在痛、苦、累里煎熬,能让人终生牢记,能让人对未来产生深刻思考。
从家庭到学校一致认为现在孩子难管了,只会玩乐享受,一丁点儿苦也不能吃。老师们感叹孩子们在学习、生活中稍遇困难便退避三舍,吃苦的劲头没有,更不用说拼搏精神了。家长们埋怨孩子啥也不会干,还不努力学习,成绩一般般,这长大了怎么办?
科技带给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让人们逐步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但是人是有惰性的,在逐步脱离了体力劳动后,缓缓地养成享福模式。“外面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凭什么?将来老了,走不动,怎么去呢?趁年青,为了看看,这位老师不教学上班了,义无反顾的踏上征程,这本无可非议。可我让八年级的一个女生努力学习时,她竟学着也说道,“外面的世界那么精彩,我想去体验体验。”这样想体验的梦一直在请批准和不准中体验,令人啼笑皆非。
看来人倍忙的五月,收获不仅是颗粒,还是一种精神。五月啊!着实令人怀念!
(完)
2018 01 07晚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