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卧猫
《活着》是当代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以内战到文化大革命时期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徐福贵从地主的儿子最终成为一个孤独老人的一生。
福贵的人生中,他接连品尝着失去的滋味。先是失去财产,后是失去亲人,直到最后一个人与一头老牛为伴。他让我们看到一个人可以承受的苦难究竟有多重,用余华的话来讲,这本书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
余华经过长期的思考,他说,“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恰巧在他体会到这一点的时候,他无意中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里讲述的老黑奴,他一生经受苦难,家人又相继离世,可他依然对这个世界报以微笑。是这样一首歌打动了余华,让他提笔创作出这部经典之作——《活着》。
人有国界之分,也有肤色之别。而《活着》中的福贵和老黑奴是那么相似,他们都承受过生命沉重的灾难,却都同样用一颗晶莹的心看待生活。
时间浑浊了他们的眼泪,在他们的脸上刻上皱纹,却没有熄灭他们心里的火,他们是暖的,是热烈而真挚的。
余华说,“文学就是这样,它讲述了作家意识到的事物,同时也讲述了作家所没有意识到的,读者就是这时候站出来发言的。”
那么读过《活着》,我的发言是:在这部作品里,在福贵被生活的苦难压弯了背脊的一生里,我看到的是爱和温暖,我留下的眼泪,全部是因为温情和爱的力量。
一、家就是一个人在点着一盏灯等你
福贵在为母亲请大夫看病的路上,被国民党抓了壮丁,跟着队伍一路往北,离家越来越远。
离家快两年,共产党打败了国民党,共产党分粮食和盘缠给士兵们,让不愿意留在军营的人们可以回家。福贵做梦也没有想到居然真的能活着回来,还能回到他那个摇摇欲坠的茅草屋,还能见到他的亲人。
当他踏上熟悉的土地,走上养活了他家世世代代人的田埂,远远的,他看到了他的一双儿女凤霞和有庆,继而看到了他的妻子家珍。
头天晚上我怎么都睡不着,我和家珍,还有两个孩子挤在一起,听着风吹动屋顶的茅草,看着外面亮晶晶的月光从门缝里钻进来,我心里是又踏实又暖和,我一会就要去摸摸家珍,摸摸两个孩子,我一遍遍对自己说:
“我回家了。”
母亲已经在他离开两个月后去世,家珍一个人拉扯着两个孩子艰难度日。凤霞在一次高烧后就不再会说话了,有庆还小,生下来就没过过好日子,看上去瘦小可怜。
可就是这样一个家,给了福贵难以言说的温暖和力量。在战场上,他心心念念着他的亲人,活着是他唯一的信念。而回到家,真真切切可以听到亲人的声音,看到他们的笑脸,活着才有了意义。
家珍说,“我也不想要什么福分,只求每年都能给你做一双新鞋。”“每年做一双新鞋”的意思,是一家人再也不分开。这就是亲人,他们无条件的守候着、爱着、等待着。
三毛说:“家就是一个人在点着一盏灯等你。”
而家珍,她点着一盏温暖的爱之灯,让从战场上捡回一条命的福贵,能够重新获得温度和希望。活着,可能活的就是一份爱吧,一份源自家庭的无形力量。
他们是最朴实的农民,面对人生的苦与乐,好像只能被动的去接受,而无从选择。他们的话很少,也很简短,可是一个眼神和一个简单的动作,都能感知到源自家庭的温暖力量。
读到福贵说的那句“我一会就要去摸摸家珍,摸摸两个孩子”,我甚至能感受到他的双手在颤抖,也似乎能看到他在暗夜里留下的眼泪。
家,能给人力量。无论在外面受到怎样的苦楚,只要回了家,就找回了踏实和温暖。
二、家不是一间房子,有亲人的地方才是家
福贵的一生,是一场不断告别的一生。先是作为地主的儿子,他输光了家产,告别了财富和享受的日子。后来父母相继离世、儿子有庆为县长的老婆献血而死、家珍因软骨病离世、女儿凤霞生孩子时大出血死去。
福贵只剩下了女婿二喜和外孙苦根。
我只要一闲下来就往城里去,我在家里待不住,苦根和二喜在城里,我总觉得城里才像是我的家,回到村里孤零零一人心里不踏实。
村里的那间茅草屋,是福贵输光了家产后的新家,他一直住在那里,住了大半辈子。
凤霞在那个家里从一个活泼的孩子变成一个开口发不出声音的可怜女娃,家珍在那个家里一天天为整个家操劳出白发,有庆在那个家里光着脚丫养大他心爱的羊。后来,有庆再没能回到那个家里,凤霞在那个家里出嫁,家珍在那个家里死去。
那个家里装满了一家人在一起的岁月,装满了福贵关于妻子儿女的回忆。福贵的苦和乐,几乎全由一间茅草屋见证,那间茅草屋是他住了大半辈子的家。
可是,当亲人相继离去,只剩下女婿二喜和外孙苦根的时候,福贵却开始觉得,城里二喜和苦根的家,才是他的家。
他开始在茅草屋里待不踏实,心被这两个人扯着,时时刻刻愿意往城里跑。
那是因为家从来都不是一间房子,有亲人的地方才是家。
福贵在村子里待不住,是因为他的心已记挂在了二喜和苦根身上,记挂在了还在世的亲人身上。
房子是固定的,而人是活的。家会随着人的变化而移动,因为人是带着爱在走。
有屋檐、有床、有灯光的地方可以是房子,但不一定是家。有爱的地方可能只有木板、有稻草、甚至不能遮风避雨,但它可以是家,因为家里的爱可以给疲惫的人们以温暖的抚慰。
三、人生如此艰难,人活着究竟是为什么?
很多人说,读《活着》读到泪流满面,甚至说福贵的一生太悲惨,合上书不忍再读。
《活着》这本书,讲述的确实是福贵苦难的一生,它让很多读者边读边流泪,读者作为旁观者,旁观着福贵的悲惨和苦难。
可是我读《活着》,最终感知到的不是绝望,而是温暖。读书的过程中,我也多次流泪,但我的眼泪从来都没有为悲伤而流,它们涌出,全都是因为感动。
在福贵败了家,母亲告诉他,“人只要活的高兴,穷也不怕。”在福贵从战场上死里逃生,回到家搂着家珍和孩子们时,他一遍一遍对自己说,“我回家了。”在二喜得知儿子呱呱坠地,却担心凤霞死去的时候说,“我没要小的。”
这些简单的话语,包含着一种味道,那就是人情味。
余华说,这本书让他明白,人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但我想说,人活着是因为有爱,有爱的人生才有滋味。
福贵一生苦难,在外人的眼中,他是悲苦和孤独的。可是余华说,“我相信他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在这一点上,我和作家余华有同感,所以读《活着》,我从不认为他是一部写苦难的、讲述绝望的作品。而相反,它温暖了我,它让我明白,人生的任何苦难都大不过人心中的爱。
只有爱,可以抵挡人世艰难。是爱,让福贵在苦难中活着,甚至活得甘之如饴。
福贵最终失去了所有的亲人,只有一头和他一样老的、也叫福贵的老牛陪伴着他。可是家珍、凤霞、有庆、二喜、苦根,他们从来不曾真正离开,他们都住进了福贵的心里,每天用另一种形式,在与他为伴。
所以老年的福贵,即使看起来孤独,他的内心也是充盈的。他是一个幸福的孤独者,一个幸福的苦难者。
这一切都是因为有爱。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人活的好好的,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而有些人,像福贵,当所有的亲人都不在了,当外人看来他孤苦煎熬,可他依然活的精神抖擞。
亲人可以离开,外界的任何事物都可以不存在,但只要爱还活着,人就有活下去的意义。
不知有多少人曾思考过人生的意义,而思考的结果同样不得而知。
我不确定,福贵是否想过活着是为了什么?读罢书,我替他想过了,也是因为他我才懂得,活着的意义是奉献和感知爱。
老年福贵的往后余生里,依然是孑然一身,却也依然有亲人的爱相伴着。活着是因为心中有爱,而有爱的人生才有滋味。
合上这本写尽福贵一生的书,我把头靠在窗棂上。窗外是一片空旷的大地,四周很安静,地上洒满了阳光。蓦的,我仿佛听到一声什么,像福贵在田埂上吆喝: “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
卧猫:站着坐着不如卧着,我是一只喜欢读书和写文的懒猫。
喜欢我的文字,就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