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经常有人问我“这是什么动机”“这是什么心理”“这是什么问题”“这是什么关系”,等等。
我没法回答。
我任何回答都和普通人差不许多,因为去分析一件事、一个人、一段关系,是需要参照情景的,并不是平常拉呱能实现的。
分析情景是有诸多设置的,比如费用、环境、时间、频率,更重要的是单边关系。
依据我的经验,具有双重或多重关系的人只是聊天,不是分析。
比如,他既是你的朋友又是被分析者,你无法做到不拿他当朋友,而只是一个被分析者。
也很难去分析爱人、孩子、父母究竟是怎样的人格,因为在分析之前,你就是伴侣、父母、子女的角色,这并不是你想去除就可以放下的。
有时候,这就是心理从业者孤独的原因之一。
深入理解一个人是需要情感的,这具有唯一性,而情感又需要中立,需要抽离自我剥离关系之后,再次进入自我融入关系。
日常极少有人做到。
我之前对这部分有十几万字的描述,感兴趣的可以翻看往日文章,在此不必多谈。
日常生活中,深入理解一个人也有最基本条件。
首先,要愿意去理解他,而不是为了某种目的去理解,否则一定出现偏差,所有理解会成为某种手段而已。
比如你怀疑伴侣不爱你,然后想去理解他,很可能会找到诸多他不爱你的证据,那不是理解,而是绑架。
比如你想知道孩子为何不愿意学习,然后去寻找原因,那是主观臆测,而不在他的内心体系中。
换句话说,当你想去理解一个人,首先你要先理解自己,否则所有的理解都有投射,而很多投射都是潜意识,你本人并不自知,更不准确。
也不能预设这个人是个什么人,要完全把他当作完整的、独立的、自然的“人”来看,即使有些行为是不被主流价值观所接受的。
比如单身者、同性恋者、丁克家庭,比如这个人酗酒、吸毒、自慰、暴躁、攻击性强、孤僻、虐待小动物、身体残疾,比如孩子不去学校、喝酒抽烟网瘾等。
这些都是不太被主流价值观所认可的,你若也这样认为,接下来所有试图去理解这个人的一切都是徒劳。
因为你本人价值观很难改变,即便是意识上不作什么评判,但无意识是会让你露出马脚的。
当你愿意理解、又理解了自己的人格、还能做到无评判(不管是鄙视不屑谴责还是表扬夸奖喜欢),接下来才是叫“理解”。
而仅仅是这三项,就很难实现。平常所说的“理解”,严格来说只是“你的看法和想法”。
人是会变化的,情感是流动的,这种变化和流动是永恒的,直至死亡。
你的理解只是在变化中的某个阶段性的体验。
然后,至少要从四个部分去了解这个人:
第一,他的早年养育环境以及他当时的体验;
第二,他和你的关系模式,你对这个人的真实感受;
第三,这个人和其他人的互动模式,以及他的真实体验;
第四,他当下的状态在他整个生命历程中所处的阶段。
以上就是你想去理解一个人所需要的部分前提,剩下的才是如何去理解这个人。
而如何去理解一个人相当复杂,并不是他的某个行为、某句话、某个眼神和姿态,也不是他和你在一起所表现的样子。
我们日常所说的某个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大体指的是“你认为的这个人的性格特点”,注意,首先是“你认为的”,其次是“某个性格特点或印象”。
宽泛点说,这个人的性格并不是他的真实人格,而是他为了躲避某些脆弱、恐惧、羞耻所无意识的保护层,这就是为什么你觉得某人很幸福,其实他内心已经很崩溃了。
所以,现实中了解一个人的意思是:我大概知道这个人的面具是什么。
面具之下还有面具,层层剥开之后的那个他究竟是怎样的。别说你很难了解,就连他自己也不能全部了解,因为他的潜意识不想去看到,所以最基本的前提就已经不存在了。
要不我们说:生命其实就是一个发现自己的旅程。
我是冰千里,心理咨询师,准备开心灵写作班,感兴趣请关注公号:冰千里(bingqianli520)。
也欢迎投稿专题《疗愈写作》,收录一切真情流露的文字。华而不实拒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