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是英国乔治·奥威尔的政治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反乌托邦的作品。
奥威尔被称为是一代冷峻良知之人,此作品带有一些学术性,思想触动深刻,让人读完很是难受。
直接开门见山的说,《1984》这本书充满了思辨的意味。(意味着脑袋要绕圈圈)
它所表现出的未来世界的人类文明具有绝对化的原始式粗野。
作为小说来讲,它有着独特的虚幻感,它并不是像3D巨幕里所常见的好莱坞大片
——多用充满科技和创新性特效去营造恢宏光鲜的外部世界,用工业未来感来达到目的。
在《1984》里,大多环境都与日常别无二致,你甚至能从中追溯到过往记忆中的报纸上的熟悉场景。
——里面有灰暗熟悉的咖啡厅,有破败的街道办事处, 有卖力招贴的宣传示威活动和游行处决,有粗鄙的小巷妓女……
它的虚幻感来自于一种社会的倒退,来自于一种意外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完全颠覆了固有的希望,仇恨,虐待,控制监禁,无爱无欲。
你能想象,未来的世界战争的目的吗?不为自由和平等的计划性的屠杀和消耗。
读《1984》时你可能不禁每每停歇,感受到思维的纠杂如火燎的蜘蛛网向你裹来,
作者用大师级娴熟的叙述让闷头入境的大家能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一种悲哀----思想被监禁的绝望。
它所着力渲染的是一种隐喻的彷徨,游离于超现实的内心世界里,以人畜间的差别----思维----为手段和目的。
《1984》随着主人公的意识和感受的变化,故事情节起伏跌宕, 背叛,反背叛,撒尽了一切狗血。
爱情,忠诚,自私,反抗,服从,欺瞒,坦白。如蝼蚁般脆弱的主人公又那么的坚韧,又曾那么的勇敢的活着。
你曾以为,对比外界境遇自身更加可控,实则不然。《1984》所带来的生活共鸣是深入灵魂的。
实际生活在精神层面是否能达到完全的融合?
我想要踩着泡沫漂浮上空我就真的可以切身感受的到吗?
作者留下了巧妙的陷阱,一不留神就会被读者遗忘-----,“啊,其实这不是生活。"
战争即和平
自由即奴役
无知即力量
在《1984》中,双重思想把你我禁锢,落入了神经病式冷静的圈套。你体味不出作者究竟是要反讽,还是向往,还是仅仅只是冷静的幻想。
在文中你似乎能够想象的到一批批热情的呆滞的脸上情绪张扬,喊着对“老大哥”的爱,在仇恨周上咆哮。
无可救药的单纯的思想奴隶们,一个个仰着空疏的脑袋,斗志昂扬体力充沛。
他们的热情似乎是对活着充满敬意的一种迸发,又像是种对生而为人却返归原始的哀啕。
《1984》的结局也一无所指,像是一场智力战的无休止的角逐,冷静的可怕也错乱的可怕。究竟什么是灵魂的纯洁感?无私吗?
通篇读完有种奇异的不死心的感觉,思想被剥夺的哀伤,本能为我自私的可耻感,叫人心生无措,逃避现实似乎才有活下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