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舒说:
以前做婴幼儿的课题,常常看到听到妈妈们倾述她们的不容易,当时我想,嗯,真是不容易啊。等我自己有了宝宝,才发现,我的天,简直是挑战极限……生完孩子后,严重睡眠不足,体重下降,多次眼睛感染,还得了疥疮(因为频繁哺乳,不方便用药,治疗不到位,反反复复拖了一年),每次宝宝生病都跟接力一样轮到我生病……
当我真的体会到做母亲的不容易,却很少再说“做妈妈很辛苦”这样的话了,自己生的娃,抗着病也要养下去……
妈妈们,加油,我们都要尽量让自己生活得健康啊!
文/卷卷
前几天夜里,在群里看到一个妈妈发消息说:
“发烧39.5会不会烧成灰啊?”
原来这位妈妈发烧了,刚好老公又在出差,孩子睡着后,自己一个人很难熬,只有在妈妈群里寻找点温暖。谁料到此话一出,本来安静的妈妈群突然热闹起来,好几个妈妈开始轮番吐槽。
妈妈A:有次我乳腺炎,自己一个人在家带孩子。娃娃哭了要吃奶,我不敢给他喂,只好一手抱他,一手热奶,结果奶撒了一地……没办法,怕他饿,乳腺炎也给他吃了。
妈妈B:是啊,我昨天头痛,连接着牙龈也作痛。简直想死,还要带儿,还要给我老公准备生日宴……
妈妈C:我这两天心窝窝里头痛,好恼火,今天去医院跑了一天做检查,简直不敢生病。
有了孩子之后,最怕的就是听到“生病”两个字。就我自己来说,生孩子之前,身体好得像钢铁侠,一年最多感冒一两次,也不吃药,抗几天就好了。谁知道生了娃之后,突然变成了林黛玉,动不动就来个头疼脑热,甚至还发烧。
其实这也不奇怪,6个月之后,孩子就会变得比较容易生病,父母贴身照顾,也容易被传染,所以家里经常出现,娃娃病完爸爸病,爸爸病完妈妈生病的循环。而且在我家,孩子他爸还是一个爱生病的主,这一年里,过敏三次、感冒数次、前段时间还发了个什么带状疱疹,疼到睡不着。有好几次,把孩子哄睡了,还要开车送老公去医院……,搞得自己常常出现养着两个娃的幻觉。所以不管是娃病了还是老公病了,我都默默在心里祈祷,自己千万不能倒下!
有句话说起来很动听:孩子既是妈妈的软肋,也是妈妈的盔甲。我说拉倒吧,只有健康才是最好的盔甲!当妈是件十项全能的事,难度远超铁人三项,不管是全职妈妈,职场妈妈,一定要记住,照顾好自己也是头等重要的大事。
但事实上在产后,由于疲倦、缺觉、传染、激素变化等等原因,妈妈们是比较容易生病的。下面为大家整理的,就是产后,妈妈们比较容易中招的几种疾病以及护理方法,请大家收好以备不时之需!
所以
要戴帽子?
产后头痛
中国传统的坐月子里,有一种习俗是给产妇戴帽子,即使大热天里也要戴,理由是头不能吹风,吹风就会头疼。可见产后,头疼是很常见的现象。有研究统计,在产后的第一个星期里,产后头疼的发生率达到39%。
然而产后头痛并不是因为“吹风”,引起产后头痛的原因很多,包括
非特异性/紧张性头痛
偏头痛
先兆子痫/子娴
硬膜外穿刺性头痛
皮质静脉血栓形成
蛛网膜下腔出血
后路可逆性脑白质病综合征
占位性病变脑肿瘤,硬膜下血肿
脑硬塞/局部缺血
鼻窦炎
脑膜炎
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在产后头痛中,紧张性头痛和偏头痛占比为47%,所以这里就重点说说这两种头痛。
紧张性头痛的特征是轻度至中度的“带状”头痛,持续30分钟到7天不等,通常是会自我缓解的,也可能会引起颈部和肩部疼痛。紧张性头痛的原因包括激素水平的波动、咖啡因戒断以及各种产后妈妈生活状态的改变,包括缺乏睡眠,体力透支、摄入营养不足等。治疗包括服用镇痛药,按摩或物理治疗。
阵痛药物方面,推荐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在不过敏的前提下,这些都是哺乳期也可以服用的镇痛药物。
偏头痛表现为单侧头部疼痛,伴有搏动,可出现恶心、呕吐、恐光、恐声等症状,可持续4-72小时。具有偏头痛病史的患者可能会发现怀孕期间因激素变化偏头痛的症状会减轻。然而,生完孩子之后,偏头痛可能会快速复发,34%的患者在产后第一周内出现偏头痛,第一个月内出现偏头痛高达55%。
偏头痛目前还无法治愈,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和5-HT激动剂如舒马曲坦这两种阵痛药物可以缓解头痛。
硬模外穿刺引也会引起头痛,这是由于在麻醉时,针头插入过深,穿透硬脊膜,导致脊柱液外渗引起的,发生率大概1%。治疗方法我们曾在《谁说生孩子一定要痛?你可以了解一下“无痛分娩”》这篇文章里详细阐述过。大家有兴趣可以再去了解一下。
总之,引起产后头痛的原因多种多样,有头痛的妈妈要仔细辨别,或者咨询医生,戴帽子并没有预防或者治疗的作用。
传说中的
“妈妈手”
腱鞘炎
腱鞘炎有好几种,其中一种被称为“妈妈手”,专业名字是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De Quervain's tenosynovitis )它的特点是手腕连着大拇指疼痛。
我自己就不幸得过“妈妈手”。那时刚刚生完孩子,奶不够孩子吃让我非常焦虑。为了追奶,我开始拼命挤奶,每隔三小时一次,结果没过多久,有一天右手大拇指连着手腕突然传来一阵剧痛(相信我,腱鞘炎的痛绝对可以排进疾病疼痛榜TO10)。从那之后,只要姿势稍有不对,右手就会突然的一阵剧痛……
手部有类似疼痛的妈妈可以自我检查一下,自查“妈妈手”的方法很简单,做如下图的动作,看是不是会引起疼痛:
之所以被称为“妈妈手”,也是因为新手妈妈得腱鞘炎的几率要比一般人高得多。
肌腱是链接骨头和肌肉的纤维组织,它控制着抓握、举起等各种动作,孕期水肿,会导致肌腱膨胀,摩擦到关节周围。而为了让生孩子变得更容易,女性的肌腱和关节又会在孕期逐渐变松。在这样复杂的情况之下,频繁活动会引起肌腱和腱鞘的过度摩擦,出现充血、水肿、渗出等无菌性炎症,因而出现的局部疼痛就是“妈妈手”了。
得了腱鞘炎怎么办?
得了腱鞘炎不要乱治疗,按摩针灸都不靠谱,做到以下几点可以缓解疼痛。
休息手腕
尽量减少做家务和抱孩子,至少尽量少用患病的那只手,抱宝宝这种事最好是交给爸爸或者其他家庭成员,给手腕充足的时间自我恢复。另外,尽量限制智能手机的使用。滑手机不太可能是发病的原因,但是任何过度使用已经发炎的肌腱,都会使疼痛加剧,并延迟愈合。
调整抱宝宝的姿势
妈妈必须得抱宝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姿势,减少双手用“L”环形握举(用手指包围宝宝的背部,拇指在胸前,虎口在宝宝的胳肢窝下)的姿势抱孩子,因为这样大部分压力会拇指和手腕上。
(△ 这种抱宝宝的姿势容易造成腱鞘炎哦)
抱孩子的时候尽量用手臂的力量,双手交替抱或者竖抱,时让宝宝靠在自己身上。如果可以背巾、背带等带娃神器也用起来吧。
戴护腕
限制拇指和手腕的活动,这样可以让肌腱得到休息,并减少疼痛的发生。
看医生
如果在您尝试过各种自我治疗方法之后,疼痛仍然存在,请咨询专业的医生,他们可能建议使用可的松(类固醇)注射或物理治疗。在罕见的非常极端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手术的方法,对大部分人来说,手术都是有效的。
我的腱鞘炎持续了几个月后就自然消失了,应该跟身体激素的变化有关系,所以得了腱鞘炎的妈妈也不用太焦虑,好好休息,这个症状自愈的可能性很大。
不舒服
又尴尬
痔疮
在妈妈群里,被痔疮困扰的妈妈特别多,有的妈妈说,刚生完孩子,整个部位甚至肿成了一个小馒头……
痔疮,就是肛门和下直肠静脉肿胀,类似于静脉曲张,症状包括瘙痒,不适和出血等。怀孕期间容易便秘导致用力排便、长大的子宫也会增加对静脉的压力,所以新手妈妈很多都有痔疮。
痔疮的治疗和护理
吃高纤维食物。多吃水果,蔬菜和全谷物。这样可以软化大便,如果排便能做到尽量少使劲儿,就可以避免引起痔疮。
喝大量的液体。每天喝六到八杯水,也可以以帮助软化大便。
考虑纤维补充剂。大多数人在饮食中没有足够的推荐量的纤维——女性每天25克,男性38克。研究表明,非处方纤维补品,如美达施(Metamucil,欧车前种子,一种膳食纤维)和甲基纤维素(Citrucel),改善了痔疮的整体症状和出血。这些产品有助于保持粪便柔软和规律排便。
(如果您使用纤维补充剂,请务必每天至少喝8杯水或其他液体。否则,补充剂可导致便秘或使便秘更糟。)
排便时不要用力。憋着气,使劲儿排便,会对下直肠的静脉产生更大的压力。
想上厕所时千万不要憋。如果你等待通过排便,那么你的大便就会变得干燥,更难通过。
避免长时间的坐着。坐太久,特别是在厕所上,也会增加肛门静脉的压力。
局部用药也是可以得,具体可以咨询肛肠科的医生。
在这里在给大家推荐一下这几年大火的马桶圈,在排便后,用水流清洗、冲刷肛门部位,确实是有助于缓解痔疮的症状。
新手妈妈
的大敌
乳
腺
炎
我不是奶牛妈妈,奶刚好够宝宝吃,但是这样也遭了一次乳腺炎,当时一侧胸部出现红肿、疼痛。还好我及时排空,没有进一步发展,虽然时间很短暂,但也十分难受。
对于乳腺炎的护理,《无需通乳师,小舒教你对付乳腺炎》这篇文章里已经有了详细的介绍。
这里简单总结一下:
预防乳腺炎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促进排乳和尽量多休息。
乳腺炎最主要的治疗策略:频繁和有效地排出乳汁。此外,妈妈也要休息、可以自行冷热覆或者服用安全的镇痛药(比如布洛芬)。
如果采取自我处理后肿痛的症状仍然没有缓解,或是期间出现了发热等你感觉很不舒服的情况,则需要尽快去看医生。有可能医生会给你开抗生素,这时请按医嘱服药。服用这些抗生素的同时可以继续哺乳。
哺乳期的妈妈如何吃药
很多妈妈,因为处于哺乳期,生病了,不敢吃药,硬抗,这样让自己特别难受。其实哺乳期的妈妈并不是不能吃药,很多药物进入母乳非常少,或者被被孩子吸收也不会造成什么影响。
而对于哺乳期的妈妈如何服药,这里推荐一个APP,叫用药助手,可以查看这些药物的哺乳等级。L1和L2级的药物是哺乳期间可以安全使用,不需要暂停哺乳。
最后推荐一个妈妈们的治病神器!
那就是各位爸爸们!
当妈妈病的时候,
难道不是爸爸们大显身手的时刻吗?
妈妈们平时忙里忙外,生病的时候,
各位爸爸,多说几句暖心的话、倒一杯热水,好好体贴妈妈、照顾宝宝,多多分担家务……
这些不仅爸爸们的义务,
也能让妈妈们感到轻松,
心情好,病也会好得快一些。
【本文由“宝妈的育儿知识”发布,2017年09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