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有这种感觉,读完一本书,心情如此沉重。
继而陷入沉思,却又不敢陷于深思。
(一)
故事已读到末尾,而我仍在不停咀嚼开篇的那句“回首往昔,我的人生充斥着耻辱”。于是,主人公“充斥着耻辱”的一生,又在我的脑海重新演绎……
叶藏,生于一个家风严谨的日本家族,从小他便发现自己跟其他人不一样。叶藏以为天桥复杂的结构是为了让车站像国外的游乐场那样妙趣横生,地铁的建造仅仅是觉得坐地下的车比坐地上的车更有趣。但实际上,公共设施的诞生都是为了方便人类活动。“不吃饭会死的”,在他眼中,这无疑是一种恐吓。由此他得出一个结论:我不知道人为什么活着,我的幸福观和世人的风马牛不相及,我很不安。
他,就是这样一个头脑古怪、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所以为了讨大人们的喜欢,他想出了一个办法——扮演小丑来逗笑。
故事开始了,面具一旦戴上,叶藏再也摘不下来,他必须收起自己所有的意愿,去当家人、仆人以及同学的笑料。然而假的永远真不了,他被识破了,为了掩饰,他又必须哄好这个拆穿者。假装对他好,假装关心他,安抚他,颤栗度过初中后,认识同样学画画的堀木。后来一步步跟着堀木堕落,因为整天戴着面具做人太辛苦了,所以叶藏不得不用酒精麻醉自己,他有时觉得自己真该去死,醒来又觉得自己无能为力。
酗酒,吸毒,堕落,虽然后来叶藏最后一任妻子良子出现了,但还是拯救不到他,因为良子被歹心的商人玷污了。叶藏是如此与这个虚伪的世界格格不入,他一直深处在人间的地狱中。
他暗自挣扎后的人生是凌乱的。
以至于,后来的后来,他不认识自己长大以后的世界,世人只记得长大以前的阿叶。正如后记中老板娘所说的:“我们所认识的阿叶,又诚实又乖巧,要是不喝酒的话,不,即使喝酒……也是一个神一样的好孩子哪。”
第一遍读下来,感慨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悲剧的人生。但当我为主人公阿叶哀叹唏嘘的同时,总觉丢开书本回到现实,身边便出现了很多个不同情境下的阿叶。
他们是生活中最真实的伪装者,他们不明所以,他们乐此不疲,他们无处不在,他们又不可或缺。
该如何看待书中的他和生活中的他们?作者又是如何用文字把现实搬到了书中?于是有了第二遍阅读,有了剧情以外的思考。
(二)
我不再觉得,《人间失格》只在描述一个悲伤的故事,它是在借一个受害者的口吻,来讲述人类的丑恶、自私自利、好逸恶劳……
同样,我也不觉得现实中的太宰治会是个给读者带坏头的作家,只是生在那样的环境下,他选择了自杀去寻求解脱,但更重要的是,他终于能替自己做一回选择,终于不用带着面具生活。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有过这样的感受:我为什么要活着?来到这个世界我能做什么? 作者太宰治一生追问的也正是这样的问题。只可惜,他许是钻得太深,看得太清,无法摆脱理想与现实的纠缠。
他用文字写出的是别人的剧情,也是自己的人生。所以没有了分界,也就没有了清晰明了的生活。
他是痛苦的,是不幸的,但他留给我们的却是幸福。这种幸福就在于,不用牺牲生命就能学会过真实的人生。也让我们不会像他那样,一再逃避残酷的现实与自身力量的不足,让我们明白,存在就是合理,倘若不能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也可以堂堂正正做一个普通人。
很多成人读者了解过“人间失格”的意思,即丧失作为人的资格,便不愿意青少年去接触并阅读有关太宰治的书籍。就我个人而言,理解这样的想法,但并不支持。
虽然这本小说代入感很强,但是如果没有真正承受过叶藏的经历(而且是彻彻底底的承受),与他有着相同的家庭成长环境,就不会受到多少消极的影响。
一般而言,有着相同痛苦经历的孩子,对这样的内容大多是有心理抵触的,会避而不看(成人除外)。而那些喜好读书,能在茫茫书海中,读到这本书的孩子,想必也是已经阅书颇多,有了一定的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定然不会因为这一本书、一个作者就改变了他已慢慢确立的世界观、人生观。
所以,当发现孩子手里捧着这本书时,没有必要阻止。有句话说得好,对孩子而言,禁止就是诱惑。当然,如果在孩子读完以后,父母或老师能及时地给予指导并与之交流,那当然是最好。
在正确的环境下,读完《人间失格》,我想更多的读者,收获的都会是对人类很多行为的思考和反省。
走进书本,我们往往会脱离现实。合上书本,我们自然虔诚地回归现实。
带着思考,带着挣扎,带着重塑,带着自己对人生真谛的顿悟、对人间未来的憧憬,回归本真的现实。
一直相信存在即是合理,合理即要面对。只是我们所要面对的生命,如同岁月,宝贵,且不居。所以,望君淡然走出阿叶这失格的人间,找到鲜活的自我,从此温柔对待世界,坚强对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