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高考结束,又到了填报志愿的时候。许多人看来,高考是一生中最要的考试,而高考过后的志愿选择,自然成一生当中最重要的选择。对于正在经历其中的人,永远总是当局者迷,而那些经历过同样抉择的过来人,或许有一些旁观者清的建议,可供参考。
一 选择的权重
面临高考志愿选择里的权重排序是:城市重于学校,学校重于专业。
妻子当时上大学在西北某省会城市,在学校划某次放映电影时,她一本省同学惊呼:电影原来也可以是彩色的啊!她反问了句:难道你觉得城市里的人花钱进电影院都是都是去看黑白电影的?这段聊天对她当时的震惊着实不小。城市的发展程度,决定了着这个城市人民的视野的边界。而大学生作为学习能力最强的群体,大学生涯作为踏入社会前的准备阶段,必须到最有活力,最能代表时代发展速度的城市中去学习,在完成学业的同时,搭上城市发展的便车,才能使自身成长与进步最大化,最终从校园出来,我们都是要在城市里与人打交道,而不仅仅是禁足校园里与书本为伍。
学校重于专业是因为本科阶段的大部分专业都不够专,四年下来学了几十门课程,而专业关的也就那么十来门课程。这时候就需要了解清楚学校的学术氛围,学科强项等优势领域,而不必太过计较于专业的问题。上大学前的专业选择都带有很强的理想色彩,而毕业后踏入社会的参加工作就是冷冰冰的现实,必须要做好理想与现实碰撞的准备。若是真想学到过硬的专来知识,一是用那多如牛毛的自由时间去自习室和图书馆成就自己:课堂上都一样,课外不一样,结果就不一样;二是继教在象牙塔里深造,考研读博。
二 选择的结果
不要高估了一次选择的结果,不要低估了重复选择的结果。
高考后的志愿选择固然是重要,但也不过份神化这一次选择的重要性:单凭这一次选择,不能保证我们今后的人生路都顺风顺水;这一次选择的不利,也不会荒芜掉我们整个人生。有个堂哥高考成绩很不错,进入国内一流的学府深造。在往后多少年里,一直都是长辈教育我们的正面教材,但凡提起,都是说我们要向他学习,以他为榜样。而这位堂哥,毕业后,一直都没找到与他毕业院校相匹配的工作,刚开始大家都还能安慰说年轻人刚出来总要经历些磨砺,直到后来我们这些小兄弟都毕业工作,一比较才发现曾经的榜样大哥早已暗淡无光。后来才知道是上大学时,心思没放在学习上。虽是名校毕业,却没拿到学位证。堂哥的的高考和志愿选择都可谓是成功的,而成功之后的选择却是让人大跌眼镜。
在我们大学班级里那么两个人,高考分数也不错,但因为志愿选择上失利,而被调剂到当时的学校。与他们接触,明显能感觉到他们骨子有一股不服输的劲,一直是憋着一口气要打个翻身仗。除了正常的上课时间,其它时间大部分时候都是在图书馆和自习室。就边周末也是在校外参加各种校外培训班。当其它人围着毕业证和学位证在打转时,他们已经按照自己的职业规划在考证了,甚至其中还有一部分职业资格证是本专业之外的。所有当我们毕业找工作时,他们已经能进入自己心仪的公司工作。高考后的选择固然重要,但也绝不是选择不利后就永世不得翻身。同样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用一次又一次的正确选择,来实现自己最初的梦想。
三 选择的评估
选择本无所谓对错,只是在于选择的结果能否承受。
每个人的选择,都是基于个人当时所处的境遇,结合自己的价值观和追求作出相应的取舍。我刚从学校出来的时候,付出了很大努力才选择了一家向往的公司,而入职以后,公司的竞争同样残酷,新人要通过层层考核才能最终留下。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不被淘汰,最终留下。然而在留下来一年后,当朋友邀请我一起创业时,我又决绝的放弃了向往工作,参与到朋友的创业中去。创业的最终结果并不理想,我又从创业的阵营中选择离开。以至于现在母亲也时常唠叨:你当时要是没去创业,一直在公司做,现在也应该如何如何了。其实很难说哪一次选择一定正确,哪一次选择又一定错误。
我选择的是放弃的权力,我放弃的曾经追求的结果;只要最终的结果我能承受,我选择就都没有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