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恋爱,我发现几种有趣的现象和观点
1、大部分人都希望找到一个对的人,但是却一直找不到
2、在恋爱关系中,有矛盾了,认为只要对方能够改变,一切问题都好了
3、恋爱中的轮回现象一:自己会吸引特定类型的异性。即使是在理性上觉得这类异性有着自己不喜欢的某方面性格,但是还是会找吸引到这样的人,甚至和对方交往。
4、恋爱中的轮回现象二:某段时间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交往,某段时间却喜欢和自己互补的人交往。那么为什么会这样?有什么更底层的因素在起决定性作用?
带着以上疑问,我们开始今天要讨论的内容。
先和大家分享结论,我们再来分析:
1、你的性格、心理状态已经决定,你能够吸引到什么类型的对象
2、每个生命都是受局限的,你的父母和家庭环境,影响了你大部分的性格、心理状态
3、除非自己能够做到平衡自己的性格,不然轮回一定会让我们吸引到那个理性上你觉得有问题,但是感性上,内心深处却十分依赖的对象。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不完美的,所以有缺口的地方,会需要被满足需要互补。
一、你的恋爱对象是谁决定的?很大程度上是父母,不相信么?
每个人都构建了一套自我价值体系,这套价值体系包含对自己,对他人的要求,也是评判自己和他人的标准。
例如善解人意的人认为,为别人多考虑是好的,自私是不好的;珍惜粮食的人认为,粒粒皆辛苦,所以浪费粮食是不好的。
从一个真正中立的角度看,这些品质无所谓好坏。
只考虑自己看起来不好,但一个人只有尊重自己的意愿才会有强大的动力;浪费粮食看起来也不好,但是人有选择吃不吃的自由,吃什么的自由,吃多少的自由,而且逼着自己吃完,吃伤肠胃难道就不浪费药么?让自己吃得不开心就不浪费情绪么?
那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一套自我价值体系?每个人都是从家庭中发展出自我价值体系的。我们的父母、生活成长环境本身是局限的,所以每个生命也都是受局限的。
在每个人小时候,父母几乎是评价你的唯一标准。我们为了获得父母更多的爱、关注、认同、安全感。要在父母设定的游戏规则之下和他们玩,父母在他们设定的那套规则之下,通过奖励、惩罚等等,潜移默化之下塑造你的性格,强化你的行为,影响你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因此,在这套游戏规则之下,如果善解人意可以令自己更受欢迎,那么自己就会形成善解人意的个性;如果珍惜粮食可以得到父母的表演,那么自己就会倾向于去养成珍惜粮食的习惯。
当然我们本身也会通过观察父母本身来习得一些新的价值体系,一些父母本身比较开放不局限,或者孩子有机会和方式去接触更多信息,看到更多世界(上网、看书、多认识人)也会成长得更健康,特别是不会被限制在一些相对极端、局限的价值观之下,慢慢拥有独立、评判、思考的能力。
二、那么为什么我会喜欢上那个与我相反的人?
刚才也分析清楚了,做某一方面的我才能获得父母的爱与关注,如果自己表现相反层面的品质,就会被父母疏远、惩罚甚至抛弃。
直到某一天,你脱离父母的游戏规则,开始上学,开始接触到不同的同学,不同的老师等等。你会突然被惊讶到。咦(我日啊…)~ 原来之前生活的世界(父母的世界)不是唯一的世界,还有更大的世界。
然后,在这个时候对你冲击更大的是,看到同龄人和自己的不一样,甚至相反!!!于是,渐渐地会不断怀疑这个已经定型的自己,怀疑父母构建的游戏规则,同时内心会渴望另外一个相反自己。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封闭中国家庭,培养出来规规矩矩的“好女孩”,会很容易喜欢上“坏男孩”。好女孩意味着:言听计从、个性被压抑、各方面选择被控制。坏男女则是挑战父母、老师、社会规则等等权威。对于好女孩来说,坏男孩正替她们做一些她们很想做但又不敢做的事情,很容易被撩到的有没有,有没有!!!
三、恋爱中的轮回,到底是相似还是互补
小时候为了适应父母和周围环境,而发展出来的性格、心理倾向。它们会影响你吸引什么对象,和什么对象交往。
对于短期恋爱关系来说,有喜欢互补的情况也有喜欢相似的情况。
喜欢互补的对象,是因为这会让你回到童年父母给你带来的感觉,通过互补来各取所得(这时候,平常觉察能力强的人就会发现,你对象的性格很像你父母中的一方)
喜欢相似的对象,是因为腻了那个与自己互补或相反的对象,然后渴望找到相似的另一个自己,充分享受有共同话题聊、共鸣的感觉。
我们先来聊一个观点:矛盾发生了、分手了,恋人有问题,还是自己有问题?
“依赖共生关系”:过度付出又不敢/不愿表达自己需求的人,往往又会吸引那些不愿付出,只求索取的人。他们之间所发展出的关系,就被称为依赖共生关系。
依赖共生关系最初指的是酒精成瘾的人与他们的照顾者之间的一种不健康的帮助关系(dysfunctional helping relationship)(Johnson,2014),即照顾者认为,自己是世界上唯一可以帮助这个酒精成瘾者的人,并且只有ta可以不惜一切代价来帮助这个人改变。后来,依赖共生关系被广泛用以指代一种,一方始终扮演助人者,而另一方扮演受助者的关系。
受助者通常会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完全依赖于助人者,而后者又依赖着前者对自己的“依赖”。对于助人者而言,他们需要这种“被需要”的感觉,甚至觉得自己是对方唯一的“拯救者”。扮演“拯救者”的角色,有时会成为他们对关系的最核心的需求(尽管他们不自知、或者这种需求在他们自己内心也很隐蔽)。
同时,助人者的内心存在着对“被拒绝”或“被抛弃”深深的恐惧。他们需要通过不停地付出,感受到对方持续的接受,来证明自己没有被拒绝或抛弃,并获得内心的满足感和自我价值感(Burn, 2013)。对于这种过度付出的人而言,牺牲自己的需求来满足对方的需求就是他们的爱的意义所在(Sun, 2016)。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这种“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情况无可厚非。但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这种不健康的相处模式会对双方都造成负面的影响。事实上,助人者在依赖共生关系中助长了受助者的依赖,使ta无法成为独立的个体,无法自我成长。另外一方面,过度付出又不表达自己需求的助人者,也并不像他们自己所想象的那样,能够在依赖共生关系中获得主动权和满足感。
所以,这个愿挨的人,如果不改变自己的话,会一直吸引和依赖愿打的人。而且这仅仅是我们性格或者心理的一种状态。还有其它性格特质会影响我们吸引什么对象,依赖什么对象。
因此,你之所以会索取是因为,你的对象经常过度向你索取?还是你在父母的规则之下形成喜欢过度付出的状态?然后吸引了喜欢索取的人?这样就构成一个轮回,一个只有你能自己打破的轮回。过度索取与过度付出,过度依赖于过度被依赖,过度克制与过度自由。
如何打破这样的轮回?
1、你要改变自己,而不是别人。因为你有某种不合理的倾向,所以吸引和依赖到的对象也有与之对应的另外一种不合理的倾向。
2、相对好的状态是“中庸”是“平衡”,不卑不亢。
除非自己能够做到慢慢接受、完善、平衡自己的性格,不然轮回一定会让你吸引到那个理性上你觉得有问题,但是感性上,内心深处却十分依赖的对象。因为其实你自己也是不完美的呀~真是有趣的吸引,奇妙的大自然啊,哈哈哈
而对于真正能够建立相对长期的恋爱关系的情侣,他们能够做到,在相处中能够展现真实的自我,也不要求对方做出大的改变。保持自我的同时,欣赏对方的独特。即使有阶段性的问题,也能够保持真诚的沟通。相互促进,相互成长,共创美好家园…
说说我的体会吧,我们会欣赏和喜欢和我们相似的对象,可是却很难长期相处,即使爱上后也会互相伤害。因为恋爱后,你们生活的交集如此之多,你不需要一个和你相似的人,因为相似就意味着,在每件事情上,都会有冲突,都会有能力的对比,有对比就一定会有伤害和矛盾。所以相似的对象适合做知心朋友而不是情侣。
最后补充一下,本来今天分享的文章是关于【信息的获取和学习】(这篇文章周末写完再分享出来吧),然后突然发现今天是情人节...所以就把最近关于恋爱的研究和思考给总结出来,分享给小伙伴萌~有些观点还需要不断地去观察、验证、完善,不一定是对的,所以大家批判性地看。
今天是七夕节也~献上一张图
References:
Johnson, R.S. (2014). Codependencyand codependent relationships. BPDFamily.
Peck, S.K. (2013). The art of asking: or, How to ask and get what you want.Medium.
Sherman, R. (2003). Receiving, giving, and taking in relationships: Adevelopmental psychological model. The Family Journal, 11(3), 297-300.
Sun, F.F (2016). Are you in acodependent relationship? Web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