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老师昨天发了一篇文章《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喜欢我》,今天又发了一篇《并不是我手下的每一个老师都喜欢我》,都是2017年的旧文章,我之前也都看过,然而这两天再看到,还是有新的启发。
教育学上说,教师发展有3个阶段,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关注学生。一般来说,新教师会更多关注生存,即学生是否认可自己,同事是否认可自己,领导对自己是否满意。关注情境简单来说就是关注自己的教学,而更高阶的关注学生,不同于第一阶段关注学生是否认可自己,这一阶段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
目前的我虽然也会关注教学,关注学生,然而还是免不了关注生存。特别是作为班主任,我和学生,家长,领导的接触都比科任老师多,而且同事之间也会聊天,说自己被学生治愈的瞬间,或是某个学生提供了某些情绪价值,觉得自己又可以了。我知道他们的本意也不是炫耀,只是分享快乐,然而在我看来却免不了去对比,哪个老师更受学生喜欢,也会担心学生是否喜欢自己。看到有学生还会联系之前教过的老师,也不免心生羡慕。除了学生,我也会因为领导的表扬而开心,也会因为领导的批评而沮丧。会关心家长,同事对自己的态度。有时候,我也会意识到自己这样做很累,为了讨人喜欢,有时候做出来的事反倒惹另外一部分人不喜欢。而且通常来说,不喜欢这部分人的反应是更加强烈的,所以我更加因此苦恼。
之前看过《被讨厌的勇气》,书中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课题,我能做的是做好自己的课题,至于别人的反应,别人要怎么做,别人是否接受,这是他们的课题,与我无关。
李镇西的文章最后写他和著名特级教师王栋生(即著名杂文家吴非先生)聊天,谈到师生关系他说:“教书是我的职业,上课批改作文是我的工作。学生一毕业,各自分手。我的任务也就完成了。学生喜不喜欢你,我从不挂在心上。”我想我也应该有这样的觉悟,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