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妈妈总会教育我们要与人为善,谦恭忍让。多少年来,这条“妈妈准则”伴随着我,让我产生无尽烦恼和困惑。行走世间,你会发现总有一些人颠覆你三观,刷新你见识,让你气得咬牙切齿,手脚乱颤,这时候我们该如何气定神闲?更让人不快的是,他让你心塞,却仍怡然自得,你却为自己没有笑脸相迎而自责,疑虑到底是不是自己不够宽容豁达。对,我们要豁达,这是做人的境界。可令多少人低落的并非是他公开挑衅了你,而是自己为何当时做不出万事皆浮云的姿态。人家不反省,我们夜不成寐的反省,你说值不值。
从小接受祖国优良传统美德的教育,我们往往会觉得,“得罪人”是不对的,是气度小没有修养的表现。为人处世成熟得体的人,应该任凭他谤你、欺你、辱你、笑你、轻你、贱你、恶你、骗你,你都只当清风过耳,一笑了之。
道理都懂,可多少人能做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多少人能忍受口水吐脸上还抹抹匀当护肤品的?盛怒之下那种气冲云霄的架势,真不是理智可以压抑的住的,可你吼了他,原本错在他,怎么就变成你理亏你自责了?为什么你的情绪要为“得罪了他”买单。
l 要知道,他怒了不代表你就错了
你告诉他往东走有旅店可以歇歇脚,他偏要往西,往西走了十几公里,脚磨破了,唇干裂了也没找到落脚地,回来劈头盖脸骂你一通,这能赖你?道理又不是谁凶谁就对,他固执己见,你嘴皮说破人家还是不会听。他怒归他怒,你内疚个啥?
l 要知道,说话直并不代表情商低
高情商的评判标准并不是“处处让人喜欢”。或许左右逢源你不会得罪任何人,但是你也得不到由衷的认可。记住以“直”报怨,你不需要迎合任何人,坚持自己,爱自己,水满自溢。
l 要知道,他说话冲只是他嫉妒了
你只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人物,没有人会愿意反对你几句,相反,他们会特别同情你,为你鸣不平。你的影响力越大,就会让越多人不满。“嫉妒”是他们作为成年人应该自我调节的事,你不需要为此买单。
l 要知道,并非所有事都需笑脸相迎
大半夜给你打电话的,借了你重要的东西不还的,这件事不想提他还刨根问底的,你不想跟他聊他还一个劲骚扰你的……这些时候若你还是按照与人为善的准则,不妨换个方面想想,这些本是他应该具有的素质,他没有学会尊重你,你也无需因为拒绝他而自责。
l 要知道,想做事就不能玻璃心
很有名的一句话:“你不能因为照顾奴隶主的情绪,就不废除奴隶制度。”
时刻关注自己是否有言行不妥,是否得罪人,只会让你寸步难行。
你的影响力和你得罪人数是成正比的。要想不得罪人,告诉你一个秘诀:待在家里并且什么事都不干。你想做一个“没用的人”还是“混蛋”,全看你的选择。
我的好朋友L小姐有句口头禅:“你冒犯我,我忍了你,你开心我不开心;我顶撞了你,我开心你不开心。反正都是一个人不开心,那就你不开心好了。”
他让你忍无可忍了,你怎么不能表达自己的情绪,表明自己的原则?仅仅因为这样会“得罪人”,你就要忍受他的低情商甚至低素质?
“以德报怨”这个词出自《论语》,被后人用作描述一个人品质高尚、胸怀宽广,在具有教育意义的同时,也让很多无法以“德”对待“怨”的人心生愧疚。其实这只是后人断章取义罢了,那个故事是这样的——孔子一个学生问他老人家:“以德报怨,何如?”孔子回答他:“以德报怨,何以报德?”然后孔子看这个学生没话说了,补了一句话:“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咱们从小读的论语都是节选,我也是高中无意翻看《论语》全本才发现这个完整故事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也成为了我的座右铭。多年来的自责疑惑被孔夫子一扫而空,人生豁然开朗,瞬间觉得得罪起人来也充满了骨气和自豪,孔子真不愧是后人的精神导师。
孔子这么有智慧的人都发话反对“以德报怨”了,我们还有必要为“得罪人”而不安了吗?很简单的事,有德必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可怨不能用德报,你既然短兵相见,我又何必拐弯抹角。
你说说,你到底在内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