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枚叫做“文静”的表妹,可她的性情和名字是彻底反转的。
首先她是个话唠。每次听她说话,我们都会直言,听得比她说得都累。
可她从来不以为意。
因为性格活泼,嘴巴也甜,身边总有朋友围绕左右,家里的长辈们也都格外疼她。
而我则完全相反。
小时候但凡家里来了大人,我妈都会一把将我推到众人面前,说这孩子也不爱说话。
因为我基本上打完了招呼就要闪人,要命的是,大人们听完我妈这么说,感觉不多和我聊两句,好像都对不起她。
于是,“上几年级了?” “会背《木兰辞》吗?”“唱首歌,跳个舞啊。”
作为一个性格内向的孩子,我自然是羞愤难当地想要遁地。
这时有的长辈就会说,不爱说话可不行啊。还不忘加一句,你看看你妹文静...
于是,从小时候起,“不爱聊天”在我的认知里就变成了缺点,我曾一度以为这属于性格障碍。
在知乎上看了一个问题,“如何变得会聊天”,有13万以上的人关注。
会聊天几乎成了现代社会人们的一个标准配置。
通常人们认为会聊天的人因为外向开朗的优势,所以机遇和选择会更多,善于交际的性格,也比较受欢迎。
比如文静,她和谁都能很快的熟络起来,每次上厕所都有同学结伴,遇到困难时,也能很自在地找人帮忙搞定,省去不少麻烦。
包括大多企业招聘,任职资格必不可少的一条就是“性格开朗,善于沟通”。
而不会聊天的人大多性格内向,或者还有不同程度的社交焦虑症。
为了适应社会对外向型人的认可,一些内向的人只能削足适履,强迫自己改变。
唯恐周围的人觉得自己不合群,孤僻,担心一不留神还被扣上“装”的骂名。
记得刚入职场时,我试着与人热络起来,尽量让自己多说话。
可强迫自己按照外向型人的方式为人处世的后果是什么呢?
往往是那些刻意夸夸其谈的内容,说的是连自己都不愿听的话。
遇到同事时,我非要笑得很灿烂,不然就担心自己会失礼。
尽管我心里觉得,微微点头就好,每天要碰面无数次,或者心里更倾向干脆不打招呼。
笑容应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由于并不擅长刻意示好,笑就变成了机械的肌肉活动,内心却只有紧张和不安。
竞聘发言时,努力装出一副气定神闲的状态,结果一出声就出现了发抖颤音的尴尬。
我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如何将自己塑造成一幅开朗、善交际的模样上,努力成为受大家欢迎的聊天对象。
最终证明,人没有办法去做违背本性的事情,强行改变自己的生活轨迹,前方只能是个死胡同。
当一个人的力量大多靠外界的事物来赋予时,心就会越来越虚弱。
在被社会主流认知绑架的情况下,“强大来源于内心”就是一句空话。
可你有没有怀疑过,把会聊天当成了一种价值判断,本身就是错的呢?
难道不会聊天的人所提供的价值就一定比会聊天的人群低吗?
显然不是。
2016 年美国的一份使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试的调查发现,60% 的律师是内向的人,而在知识产权律师中,内向型人的比例高达 90 % 。
不会聊天的人性格大多内向,可内向的人不代表没有朋友,更不代表他们无法正常交际。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个小宇宙,而内向的人只是更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与其相处时,他们需要更长的时间才会暴露自己,但这并非是内心冷漠。
他们朋友可能不多,交际的圈子也不大,但在一段可靠、真诚的关系中,也会口若悬河,勇敢地表达自我以及对事物的看法。
人们之所以认为内向、不会聊天是一种缺陷,包括当事人有时也会这么想,通常是因为在外向型人诸多优势的衬托下,内向的人总会用自己的弱项与其对比。
沮丧、自卑的情绪便油然而生。
而拿自己的弱点和别人的优点比,这本身就是一个思维误区。
大千世界,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星座想用十二种性格对人类进行加以区分尚嫌草率。
那么,有外向的人,也自然有内向的人。
TA 们拥有不同的特质,当然也有属于自己的闪光的地方。
内向的人通常思维缜密,处事谨慎,而且情感细腻。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职场,这些都是属于内向者的优势。
突出自己的优点,通过有针对性的学习让能力更全面,完全可以把自己的生活过得丰富且有意义。
既然如此,我凭什么要变得会聊天?
不如我们来坦白一件事情好了:我就是不会聊天,而且也不愿意改。我只想沉默地理直气壮。
不要以为上帝总是眷顾那些倚马千言的人,而让寡言少语的人只能仓促远走。
J.k.罗琳,奥黛丽.赫本,比尔盖茨,亚伯拉罕.林肯.....都是性格内向的人,他们并不是生下来就被上帝选中,也不需要被选中。
因为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以自己的方式和这个世界相处。我们也一样。
把会聊天当成了一种价值判断,本身就是错的。
本文为张小岛的正经原创
喜欢请关注我的V信账号:张小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