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抑郁症,就一定要吃抗抑郁药吗?
文/涵香
在郁金香核心志愿者 群里,夏祯干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大家普遍觉得非常有必要科普一下:关于药物在抑郁症康复过程中的作用。
夏祯干:最近接到两个抑友,一个山东淄博的,一个在广州工作的湖北人。根据他们的病史和症状,都是需要药物治疗的程度,但他们都不想药物治疗,坚持硬扛或通过自认为有效果的办法来调节,比如说运动,能接受心理咨询,所以都有接受过心理咨询的历史。但是症状发作了都感觉自己怎么以前咨询的,学习过的怎么都不管用了,十分不理解和挫败。但还是坚定再扛扛,不打算轻易药物治疗。
我仔细想这倒底是什么原因让他们这么矛盾?道理已经跟他说明白了,但还是无法听进去,可能有多种原因:
1,病耻感,吃抗抑郁药的耻辱感;
2,感觉药物治标不治本;
3,强调药物的副作用,更怕药物会成瘾;
4,始终相信心病需要心来医的重要性,对抑郁症发病机制缺乏科学理解。
5,不排除有些心理咨询师为了凸现心理咨询的重要性,在和抑友咨询中,灌入抑郁症无需药物治疗论。
遇到很多郁友反应,在社会上心理咨询机构咨询时,心理咨询师都有让他们停药、心理咨询才能根治抑郁症的劝解,这是有误导来访者嫌疑的。
夏老师遇到的问题,可以说,我们很多志愿者都遇到过,只是没有夏老师总结得这么全面,结合他的思路,我来谈谈自己的意见。
1,关于病耻感。
认为得了抑郁症是丢人的事,不能接纳自己得抑郁症的事实。既然有病耻感,就会讨厌吃药住院,一吃药,一住院,似乎是在提醒自己就是个病人,容易自卑。
事实呢?抑郁症已经在你的身体里已经存在了,它就是你生命的一部分。你怕它,排斥它,甚至是装作看不见,无异于掩耳盗铃,反而是喂养了它,放大了它的作用。当你和敌人出现在战场上,势必就是两败俱伤,精疲力尽,实际上就是自己跟另外一个自己较劲,严重的内耗,严重拉低自己的能量。
所以,抑郁症不是你的敌人,接纳它,跟它做朋友,和平相处,是抑郁症康复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不管别人怎么看自己,不活在别人眼里,也是我们修心的其中一个方面。抑郁症患者过度在乎别人的目光,过度思考,讨好别人而丢了真实的自己,也是得病的根源之一。
去医院看病吃药,像是去看头痛发烧一样正常,才是最好的心态。
2,关于药物治标不治本
确实如此,我们 在分享时,尤其是面对很多有托付心态的人,把康复希望只寄托在药物和医院的人,我们通常会说,“药物治标不治本,改变自己成长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
前提是,接受药物治疗。这就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病耻感是排斥药物,认为可以完全靠自己,不管自己病情多严重; 而托付心态是过度依赖药物,忘记了自我成长。 最好的态度应该是:药物救命,认知救心。不拒绝药物,否定药物的作用,吃药后,情绪稳定的情况下,再来进行心理重建的工作 。
为什么吃药?因为抑郁症不仅仅是心理问题,也有生理原因。
当人体内的压力太大,负面情绪无法排解时,我们大脑里负责分泌快乐的化学物质的能力大大降低,另外,负面情绪本身又产生大量毒素,危害自己和家人,因为情绪会传染的。
当然,得了抑郁症,就一定得吃抗抑郁药吗?也不是。 吃药不吃药,还要结合具体的病情。
首次发作的轻度抑郁症是可以自发缓解的,不需要吃药,可以通过学习和心理咨询走出来。
如果患者的睡眠基本还可以,没有自杀自伤行为,进食正常,那么一般属于轻度抑郁,这时可以给自己1到2个月的时间进行积极的调整,如果情况没有进一步加重甚至缓解了,可能就暂时不需要服用抗抑郁药了。
对于轻度的抑郁症患者,认知行为治疗对于解除疾病的维持因素非常有帮助,能起到较好的效果,所以患者不妨给自己一点时间先尝试认知行为治疗。国内的大多数精神科医生由于不重视心理治疗,而偏重药物治疗,常常只要患者一确诊抑郁就开始给药,其实这是不合理的。
但是如果在此过程中,病情进一步加重了,出现了消极的想法或者饭吃不下水喝不下,严重影响到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那就另当别论了。此时就必须采用服药治疗。
中度以上抑郁症患者,建议采用药物治疗
抑郁症愈发严重,患者大脑的生化过程通常会发生变化,长期的负向情感在大脑里积累对这一现象产生了一定影响。而吃药对于他们来说,可以较快的调整大脑的生化过程,使它们恢复正常。
有家族史的抑郁症患者,建议采用药物治疗
对于有家族史的抑郁症患者,不能只做心理治疗。这类患者更可能是因为生物遗传性而导致患有抑郁症,此时则需要药物治疗。
生活中遭遇重大事件的抑郁症患者,建议采用药物治疗。
有些患者生活中近期有重大的事件,如考试升学或结婚等,这时需要快速改善病情,那么早点服药可以好的快一些。
所以,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如果是首次发作的轻度抑郁,可以尝试自我调节。如果自我调节无效建议直接去医院看医生。对于中度以上抑郁症患者而言,必须要把吃药治疗作为首要的治疗手段。
3,关于药物副作用和成瘾性
是药三分毒,任何药物,都有副作用,但是,跟抑郁症的痛苦相比较,只要能让你情绪稳定,能让你正常工作生活,吃这一点点苦,又怕什么?高血压、心脏病患者不是都需要终身服药吗?
其实,是我们放大了药物的副作用。只要你不排斥它,相信它会救命,你的副作用也会小得多。
我也吃过药,住过院,住院半个月,药物就起效了,也没有什么其它的不舒服,除了身体胖了些。
长期吃抗抑郁药会不会产生依赖性?听听专家怎么说!
很多专家医生的观点是:抗抑郁药没有成瘾性,不会形成药物依赖。
对抗抑郁药有所顾虑的朋友,有些是服用抗抑郁药一段时间后,被骤然停药所产生的撤药反应吓到。有些病友的撤药反应很严重,出现各种不良反应,联想到电视里说的吸毒人员戒毒时的戒断症状,害怕自己产生药物依赖。而继续服药之后,这些症状便有所缓解,愈发感觉“这药是不能停了”。
其实,并不是不能停药,而是停药的方法不对。是否发生撤药反应与抗抑郁药的半衰期、活性代谢产物有关,不同的抗抑郁药,撤药反应程度不一样,个人体质不同,对药物的反应也不相同。
对于这种情况,自我感觉已经好了,想停药的病友,请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可擅自停药。
有得过重度抑郁症,后来痊愈的患者坦言:其实吃药并不可怕,而且这可能是治疗抑郁症效果最快最显著最安全也最普遍的方法。
3,关于心理建设
心病还需心药医,这话,没错。问题是,这个心药,需要你内在有很大的能量,因为心理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持久战,改变自己突破自己,如果没有内在的一份能量,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梦想,很难实现。
意志力非常薄弱的情况下,看不到行动力,而没有行动,康复就是一句空话。吃药,就是把你的上半身从泥潭里拉出来,剩下的,才是成长自己。当你全身泡进泥潭里,浑身动弹不得,你又如何完成自我蜕变自我救赎?
4,关于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怎么可能做了一次就有效?关系都还没有建立,很多咨询关系都是做了一次就脱落了。
不要把聊一次两次天当成心理咨询。真正的心理咨询关系是需要付费的,因为是一个长期陪伴的过程,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技巧:催眠,沙盘,意象疗法,家排,精神分析……整个咨询通常需要十次八次的过程,甚至需要几个月,或者时间更长。
一周一次咨询,是最合理的按排。因为成长需要改变自己,而改变自己是有难度的,一周几次咨询,怎么能看到变化呢?
这里,有必要普及一个心理学知识。
我们的大脑结构里,最外面的一层是智慧脑,中间一层是情绪脑,最下面的是原脑。
当我们的情绪脑起作用时,智慧脑通常就会被屏蔽掉了,所以,当一个人处于严重抑郁状态时,他听不进任何人的话,尤其是大道理。这个时候,他需要的就是药物,让自己情绪稳定下来,再来进行心理咨询。
曾经, 有一个孩子处于发病状态非常痛苦时,妈妈带他去北京看病,同时也去做了心理咨询,结果无效,从此,孩子拒绝心理咨询,拒绝与我们沟通,拒绝我们的帮助,从而影响到了自己的康复。
真正合格的心理咨询师,不会无视病人的真实情况,他会建议患者先去医院,该吃药吃药,该住院住院,情绪稳定后,再来心理咨询,而不是只顾挣钱,完全否定药物的治疗作用。
心理咨询的作用是如何体现?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患者仅仅通过“自由联想”的过程就会治愈大半的心理疾病,当然在治疗期间,心理咨询师在适合的时机进行提示和引导起着关键的作用。
心理咨询师通过与患者不断重复的进行自由联想,挖掘患者的精神之痛,帮助来访者将导致疾病的潜意识以及导致自己出现“病态潜意识”的病因找出来,完全“意识化”,然后彻底删除错误的潜意识。
不用刻意删除,因为完全意识化的当下,即被彻底删除。就像用橡皮擦除字迹一样,由于心理咨询师的鼓励和强大的暗示作用,患者会将脑中错误的潜意识通过不断意识到,也就是不断的擦除的动作而最终擦除掉。所以长期治疗,或者说长期进行心理咨询-精神分析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不断重复擦除错误的潜意识”。当通过心理咨询师与患者的共同努力,让患者完全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时,心理疾病也就获得了彻底的治愈。
当然,心理咨询也不是救命稻草,自我的心理建设才是救命稻草,而心理建设、心理成长必须是一个长期直至我们生命终止的一条修行之路。好了就不咨询了,好了就不心理建设了,都是行不通的。
祝福每一个抑郁症患者通过药物+心理+运动+社会支持+其它的方式,最终走向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