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一向习惯于这样的假说,以为灵魂的概念来自于人对自然的无知和畏惧(这种思维定势是一种文化遗传的影响)。如今科学已经够发达了吧,可为什么还有人相信灵魂的存在呢?
有学者,比如何兆雄,就认为这同人类难以解释的濒死体验有关。
1.
濒死体验是指,遭受严重创伤或疾病但意外地被抢救过来的人,以及处在绝境中预感即将死亡而侥幸脱险的人,在生死关头的主观体验。
有文献报道说,有濒死体验的人,在死亡前一刻,心情是十分平静的,有的人还有舒适感。
Kalish,R.研究了300例从死亡边缘救回来的人(疾病、车祸、溺水及其他事故)。被访者表示,死的时候并没有感到特别的恐惧,虽然怕死也是他们的意识流,但不是主要的;怀念亲友和家人是主要的。
也就是说,他们很多人都是恐惧死亡的,可一旦真到了要死的时候了,却又没那么恐惧了。
2.
那么,除了消除对死亡的恐惧,濒死体验对人们还有什么影响呢?
首先,有研究发现,有濒死体验的儿童比同龄孩子更为成熟,与家人的关系更好,未沾染毒品,较少叛逆,品行端正。
再来,有研究者认为,美好的濒死体验通常能够发挥积极的转化作用,让经历者对生命的意义有新的洞察,人生态度和信念发生重大改变,比如说,对精神生活的向往,人也变得自信、和善、有爱心了。
还有,如Raymond A.Moody指出的,有过濒死体验的自杀者,虽然见到另一世界的好,有不想回来的念头,但回来之后,就不想自杀了,觉得一了百了的想法很无知。
…………
因此,有人认为,自杀者的濒死体验就是不愿死,感到自杀是犯罪,这是他们的共同体验。
根据濒死体验的调查,虽然有人自杀时显得平静,但仍然觉得后悔。
这就意味着,自杀并不是死的权利问题了,而是一念之差的问题了。
当然,也有部分自杀未遂者还想自杀,但这部分人是否有濒死体验却不得而知或知之不多。
3.
濒死体验中最离奇也最吸引人的是「离体现象」,即体验者离开躯体在适当高度看见自己肉身的现象;这是灵魂出窍的最好解释。
Greyson,B.等认为,离体现象同感觉剥夺(人类个体处于密闭的空间中,失去了光感、声感和肤感等刺激物)所产生的现象相似。
也就是说,离体现象是一种适应反应。那么,这种反应有什么作用?
一是,保护作用。即对躯体处于绝境的否认,可以象征性地使躯体免受痛苦和惊慌。
二是,平衡的功能。由于遭遇危难,身体处于感觉剥夺状态,这时可以通过离体体验满足大脑对刺激的需求,取得代偿性的平衡。
三是,防御性重建。在意识层面上,个体对刚刚经历的危难是难以接受的,代之以离体的功能形象,使危险性看似比实际上的小。
…………
其实,不仅离体体验是一种适应反应,连其他濒死体验特征也同样是一种适应反应。
比如说,强烈的正性情感(对即将来临的死亡丧失恐惧,特别是平静和宽慰的情感)的出现,是由于平静和松弛有利于身处绝境的个体保存自己,而惊慌失措则会加速耗竭体内的能量储备、死得更快。
至于有些人的欣快反应,很可能是对苦难的一生终将结束感到欣慰。
4.
说到这儿,一定有人忍不住要问了:濒死体验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
关于濒死体验,脑科专家凯文·纳尔逊提出一个引人注目的理论。纳尔逊对濒死体验进行了30多年的研究,在《上帝的脉搏》一书中,他使用一个称之为「意识边界」的概念,对所有濒死体验现象进行了解释。
纳尔逊在对55例有濒死体验的人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其中60%的人以往产生过「REM入侵」(REM睡眠即快速眼动睡眠,是我们在睡眠时做梦最多的一段时间)现象。
纳尔逊指出,有濒死体验的人,大脑不是在REM状态和清醒状态之间切换,而是更倾向于出现这两种状态相互融合的现象,这就是纳尔逊所称的「意识的边界之处」。
纳尔逊认为,在「意识的边界之处」,会产生肢体瘫痪、灯光、幻觉和栩栩如生的梦境,如有些人所说的他们看见了死去的亲属,看见了光亮、隧道、遇到了上帝……
纳尔逊发现,绝大多数的濒死体验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大脑供血暂时中断了。
这就意味着,绝大多数的濒死体验是大脑对供血量降低的一种反应。事实上,对供血量降低最为敏感的人体组织不是大脑,而是眼睛,确切地说,是眼睛上的视网膜。
当视网膜不能正常工作了,便产生了特有的、隧道般的视觉感知。
5.
近年,关于濒死体验的研究越来越多。不过,研究者研究濒死体验并非为了证明灵魂或来世的存在,而是为了对人脑、难以捉摸的幸福感以及死亡过程有更多的了解。
既然有人能从濒死体验中获益,那就从中找些应对问题的方法呗。
(资料来源:《自杀病学》,何兆雄著;《濒死体验新探》,方陵生编译;《国外濒死体验的研究方向及现状》,陈旭、周琳著;《生理学解释濒死体验》,程刚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