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
本文算是我的读书笔记,我试图通过自己的理解,将书中的内容拆解给你,希望以一条家庭教育的主线为你呈现本书的另一个摸样,我会将本书进行多次拆解,本文是第二部分。
本文主要论述了不当惩罚带来的后果,从惩罚教育中的疑惑、惩罚的心里特征、惩罚所带来的后果、管教的正确方式。共计四个部分进行论述,为了节省你的时间,你可以直接跳至相关章节进行阅读。
文末会告诉你我拆书的原因。O(∩_∩)O哈哈~
备注:本文出现“引用”的地方,均来自原文。
身为过去也是个男孩子的我,印象中最深刻的童年记忆就是和同伴们一起的“战斗”岁月,用土块“打仗”(是真的用土块互相投掷对方),在首领的带领下去找另一帮人算账,骑在同伴儿背上的互相战斗,到地里摸人家的东西……我的记忆中唯独没有情感的交流。
我的经验告诉我,这就是男孩的世界,男孩子就应该这样淘。但作者向我们展示了男孩的内心世界,这个世界由于得不到正确的宣泄常常充满了捉弄、挖苦、取笑等等不怀善意的事情。
面对这样的世界,男孩更需要情绪的疏导。但由于个性使然和传统观念的种种限制,他们的这种情绪并没有得到有效引导,反而会在外界的一再压力之下,建起一道道心门,将自己与外界完全隔离开来。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有些在潜意识中选择遗忘,但自我情绪的控制终究是个问题;有些选择了爆发,以一种冲动的行为来对抗外界。
作为父母如何面对这些负面的影响?如何正确的看待孩子的世界,引导他们走出这些阴影,而不仅仅是采用简单粗暴的言语或身体上的惩罚?
/ 01 /惩罚教育中的疑惑
面对孩子的教育,我常常会有很多疑惑,明明知道这么做不对,但却不知道错在哪里?又明明感觉那样做才好,但又不太明确到底是为什么?比如以下两种教育理念。
(1)面对孩子“脸皮薄”的情况,有种应对方式是,孩子就应该多骂,只有骂的多了,他的脸皮就自然就厚了,就不会那么在乎别人的眼光了。
(2)孩子当然要打了,尤其是男孩子,不打,你就树立不起威信,家里如果没有一个人能够树立起威信来,那他还不翻天了。
上面的两种观点我都不赞同,但面对对方的疑问,我又确实给不出确凿的依据,能够说明这么做有什么不对,而正确的方式又是什么,又为什么。
在思维的不确定中,我们便很难坚持自己的观点,就容易被外界所左右,更谈不上将正确的理念传给家人。
对此,作者给出了这样的解答。
粗暴的管教被假定是让男孩成为男人的工具:男孩需要严格的管教,以鞭策他成长。这背后的假设是:男孩对于建议无动于衷,但会全力抵抗责备与施暴。不管男孩或女孩,当他/她遭受来自身体或言语的过度尖刻、不公正的对待时,他/她不是发展出强有力的、愤怒的防卫机制来抵抗这种对待,就是变得伤痕累累。许多在幼年时期遭受打击羞辱或侮辱的男孩,在长大后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
因此,按照心里学的观点,粗暴的管教——包括言语和身体上的,无论对于男孩还是女孩,只会出现两种情况,孩子将心门关闭,截断与外界的沟通,躲在自己的城堡里暗自伤神;另一种情况是孩子会遍体鳞伤,变得更加敏感、不自信。
在面对孩子时,每个家长都会出现忍无可忍的情况,是无需再忍还是一忍再忍,重点在于了解此时各方的心理特征。
/ 02 /惩罚的心里特征
由于男女的个性不同,他们在情绪表达上亦有很大差异。
男孩子比女孩子更倾向于用活动与行动来表达情绪,成熟期较女孩晚,而且比同龄的女孩缺乏自制力,这使得男孩子比较不在乎期待、规则或成人所要求的服从,因而更容易让父母生气。比如,在路上乱走,和其他小朋友发生冲突,损坏家中的东西等等,经常是男孩用来漠视家中规则或父母期待的方法。这种方式在孩子进入青春期,逐渐走向独立时,成了父母与男孩之间的角力,是决定谁的意见占上风的手段。
其实,没有一个家长愿意和孩子发生冲突,每一个家长都希望用一种平和的方式来处理和孩子间的矛盾。但为什么美好的愿望总是无法达成,冲突依然发生,暴力照样出现。
暴力是心力交瘁下的产物,不论对于大人、孩子,都是如此,因此如果孩子没有发展出表达情绪的方法,他们便无法分享情绪、无法减轻痛苦,就容易感到心力交瘁,就容易产生暴力;对于父母也有同样的感觉,比如当你在压力巨大且得不到正确排解的时候,常常也会表现出情绪不稳定,遇到孩子不听话时,出现迁怒于孩子的情况。
粗暴的管教,不管是身体的处罚或是言语的威胁,都带有轻视、诋毁、找人代罪或是威胁的成分,绝对不适合任何一个孩子。
如果你是一个不赞成打、骂孩子的家长,那么你这么做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或者说,是什么让你坚信这么做是正确的。而你又这么做了,在面对孩子的挑衅,自己的无助时,你又是如何化解自己的怒火呢?
首先,你知道了男孩这样的行为是他的生理特点;其次,对于孩子,他们的情绪表达还不够好,尤其是男孩;最后,对于家长,应该学着去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是一种能够习得的能力,这是良好沟通的前提,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因此这个很重要。
/ 03 /惩罚所带来的后果
暴力有两种,身体暴力和言语暴力。前者容易识别,我发现家长们做的不错;后者难以识别,即使问题出现时也难以察觉,我看到很多家长在思考这个问题。但不管那种情况,都会因不当的处理方式带来不好的结果。
当男孩因为惩罚而停止某种行为后,成人可能会认为事件告一段落,但是,如果孩子觉得羞辱时,除非他的感觉能够获得释放,否则冲突行为会不断上演。如果这种情绪被持续的压制,就会出现破坏性的结果。
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例子:在拥挤的地铁里,孩子开始感到烦躁不安,他的行为开始影响到周围的乘客,为了不影响他的视力,家长在拒绝给孩子看手机的同时,强制性的喝止了孩子的行为。孩子烦躁的内心并不会因此而消失,只是被压抑在自己小小的躯壳内,在父母的压力下,他或者会爆发,不停的哭啊哭;或者发誓再也不坐地铁了,地铁也许成了他的噩梦。
/ 04/管教的正确方式
总结作者的观点,我们得到这样的结论:加强和孩子的沟通是最有效的办法。(关于沟通,这是一门很有趣的学问,我在学习完《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后会奉上相关的知识。),关于正确的管教方式,书中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标准。
好的管教应该要包容男孩与他过剩的精力,提供他生理与情感上所需要的安全感,让他习得能够自我控制与合乎道德的行为。
好的管教是一致性的,提供明确、合理的期待,与坚定、充满关怀的引导,而大人们同样以此标准、行为与孩子互动。
好的管教可以安顿孩子,鼓励接触而非孤离,让孩子愿意坐下来讨论而非将他推开。
父母以咨询者的身份参与男孩的生命,在与孩子进行交谈时,我们总是尊重他的经验与感受。通过对话,孩子就能了解合理的期待。
我们协助他关照内在,界定情绪,并将情绪表达出来,使得孩子能够改善与他人的互动,而不要跟人群疏离。
不要惩罚,只要透过这些对话,我们就能加强对孩子的了解,并增进彼此的关系。
沟通是采用双方都能接受的方式,采用一种更加平等的姿势来处理问题,这种处事方式本事就是一个很好的表率。但和孩子平等进行沟通,是耗费时间的,有些人不愿意这么干,还有另一个原因是:有些人会认为:沟通和管教是相悖的。这当然是一种错误的观点。按塞缪.约翰逊话,就是:严厉和骄纵就如同棍棒和毒箭,只是伤人的方式不同罢了。而孔子曰:中庸之道。塞缪.约翰逊提出了这个问题,而孔子回答了这个问题,而沟通,恰恰是最好的方式,我们的这些思考只是在寻找这个“道”。
我之所以要去拆解一本书,是因为在写作的时候,我常常会处于一种自言自语的状态,对很多问题的理解也仅限于自己有限的知识,于是便会在一些简单的问题中不断的打转,无法突破的情况。因此我决定以拆书的方式向经典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