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介绍的考古发掘报告是《定陵》。
定陵,是明代第十三位皇帝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陵墓。朱翊钧于公元1572年即位,1620年卒,在位48年,是明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其在位的前十年由于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使嘉靖后期财政窘迫、国库空虚的情况得到改观,也使得万历一朝成为明代后期较为富庶的时期。因在位时间长和物质条件的允许,使得万历帝的定陵的陪葬品较为丰富。
20世纪50年代,在郭沫若等学者的建议下,拟对明成祖(原为明太宗)永乐帝朱棣的长陵进行发掘,后因发掘工作组觉得长陵规模太大,宜先试掘规模相对较小、但陪葬品丰富的陵墓,于是转而对定陵进行了发掘。发掘过程中的个中细节这里就不细讲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风雪定陵》,里面讲得很详细。
定陵于1956年发掘,至1958年结束。发掘结束后,发表了定陵发掘简报,但正式的发掘报告的编写却因为之后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而中断。直到20年之后的70年代末期,报告的编写才得以再次启动。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期间,部分发掘成果发生了不可逆的损毁,包括织物因客观条件限制未得到有效保护而发生碳化,陵墓中万历帝和孝端、孝靖皇后的尸骨也在60年代中期被冠以地主阶级头子之名而被付之一炬。所幸的是,这些考古发掘物品,在报告重新编写时尚有发掘时的照片留存。
定陵发掘报告经过老一辈的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在国内外考古学者的关注中,于1990年5月出版。鉴于当时的国际惯例,不少国家在外交工作中,都会将本国特色文化的画册作为国礼互赠。中国作为文化大国,从50年代开始,如《南唐二陵》《白沙宋墓》《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等较为著名的考古项目的发掘报告都会采用豪华装订并作为国礼。定陵发掘报告自然也不例外。该报告开本采用阔大的八开本,分为两册,全书40余万字。正册包含报告正文、插图和附录,附录收录了关于出土文物的研究文章12篇。副册为图版,有彩版136幅,黑白版522幅。
发掘报告自带函套一幅。灰白色的函套正面正中位置,贴着紫地白字的行书定陵二字,简朴又大气。函套用料厚实,绝非一般牛皮纸书套。
从函套中取出报告,厚厚的两册。两侧的书封采用的是定陵地宫的照片,拿掉书封,里子是布面精装,明黄色布上采用了烫金工艺。与现代烫金基本为金色的化学物不同,该烫金为真金,烫金图案为龙珠(亦或是太阳),龙珠(太阳)周围环绕火焰云纹,华贵之气尽显。
据《文物出版社图书目录(1988-1990)》记载,《定陵》在1990年出版时仅印刷2000部。该书出版后,被国内外不少考古学者和图书馆购藏。据笔者查询和不完全统计,仅日本就有20余家图书馆藏有《定陵》。除开国内外各级图书馆、考古学者收藏外,实际流入市场销售的数量可能只有1000部左右,且该书自1990年初版之后既未进行第二次印刷,又未再版,即使在国内专业的旧书网站上,售卖的店家也只有10余家,而品相好的更少。价格方面,该书1990年发售时定价200元,相当于当时北京人均月工资收入,真的是“阳春白雪”之书。
先看正册。翻开首先看到的是环衬页,环衬采用了橘红色暗纹,纹饰应该为出土服饰中的百子图案,表现为几个小孩子在相互追逐嬉戏。正文第一页显示“中国田野考古报告集考古学专刊丁种第三十六号”,再往后是目录。在翻阅的过程中,会感到该书的内页用纸和现代一般书籍的用纸完全不是一个级别。该书出版至今近30年,内页纸无黄斑,书页外侧无任何氧化发黄,纸张颜色洁白偏微黄,手感厚实坚硬,触感滑刷不剌手,内页印刷清晰、墨色如漆,体现了当时印刷装订的最高水平。
正文内容首先是一段前言,对明十三陵进行了整体介绍,也简述了定陵发掘的起因。
陵墓的立面图、剖面图,以及帝后棺椁、葬式和随葬物分布是考古报告必不可少的。
陵墓中帝后卧姿的墨线图。
根据出土实物绘制的帝后服饰图案的墨线图。出土服饰纹饰图案多残破不清,通过墨线图,能对服饰图案有更直接的感观。
根据出土金银器物图案绘制的墨线图,已成为研究明代标准宫廷器物的“教科书”,为多种明代学术著作所引用。
附录中的研究文献是分量很足的干货。
图版中定陵的大门和墓道上的石像。
图版用纸带有纹路,可防止一般铜版纸那样因潮湿而发生粘连的情况。
图版中万历帝的翼善冠、衮服的照片。
黑白照片中最珍贵的莫过于万历帝和孝端、孝靖两位皇后的头骨照片了,在他们三位的尸骨已无存的现在,这是唯一留存于世的照片,能够让现在的人们一睹400年前帝后的遗容(虽然只是骨头)。
定陵发掘报告发表了定陵的全部考古成果,且印刷、装订体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最高水平,再加上其发行量稀少,是一部值得收藏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