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小song
01
这本书是在一篇文章中看到的,当时那篇文章谈论的是什么已经不记得了,读他那篇文章最大的收获就是接触到了这本《越读者》。
这本书的作者是郝明义先生,韩国成长,台湾读书,后在台从事编辑与出版的工作。他形容自己:“做了二十多年读书的工作,到四十四岁才知道读书应该有的样子。”
我读的这个版本是繁体字,总觉得一本介绍读书的书用繁体字写,读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作者用饮食比喻读书,对我来说是一个新鲜的观点。用饮食结构来分析读书的结构,论证“无跨界,不阅读”。
原来,读书也要有营养均衡的结构。
从打开书的那一刻,就被作者犀利的语言吸引了。中学读教科书的感受每个人都深有体会。因怀着功利之心读书,书才有该读与不该读之分。
中学时期是孩子迅速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万般呵护我们的饮食结构是否均衡,对我们的心智发育则往往不然。
以至于“填鸭教育”下的我们,阅读的味觉被破坏。到了大学才会有出于“无聊、打发时间”的动机而阅读的大多数。
02
深深感动于作者在文中提到的一个中学同学,一位个子高高、身材瘦瘦的女同学,在班上像是一个无声的人,总在安静的读书。作者说不记得她跟任何男同学说过话,她是用功读书的代表,成绩当然也是最好的。大学之后她不是忙着去上课就是去图书馆之类的。
大学毕业之后,大家都听说她去美国留学了,好多年之后才听说,那个女同学去了美国之后就不再读学位了。她认为自己从小学到大学都在满足母亲对她的期望,拿到留学签证之后就完成了这个义务,她不想再当别人眼中的那个只会用功读书的好学生,她要当自己了。
对这个故事很有感触因为他讲的好像我自己。
读完,有一种前三十年都不是自己的感觉,忽然想做自己了,在这条路上会遇到什么,对我这种不够自信的人来说,太强的忧患意让我踟蹰不前。但是,试一下又何妨?
所以,一声叹息,为故事里的她,也为自己。不能全部归结于我们所受的教育,但作者的批判也是一针见血,恰到好处。
我也很喜欢作者对于书籍与网络关系的论述。好像有了网络之后,越来越多的人不爱读书了。在作者的眼里,电脑是无辜的。
阅读越是方便的时候,我们越是不想阅读。人性如此,从来如此,与网络无关。
阅读原本是人休闲的一种方式,只是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休闲的方式越来越多。影音、图像、视频等等方式占据了人的五官,留给阅读的时间也就越来越少了。
这也正说明一点,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也不能只靠阅读,应该调动五官的作用,不能只靠一种感官。
作者笔下正确对待书籍和网络的姿势应该是互补的。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都要学会让两种方式都最大可能的为我所用。
就像印刷术出现之后,由于它自身的不足,手抄书籍反而更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网络与书籍共存也将在可预测的未来里持续。于阅读来说,书籍和网络是两种工具。
03
在作者笔下,“一张皮椅,一张边桌,一座立灯,是一个还可以的阅读空间”。
在我眼里,手捧一本刚刚到手,期待已久的书,仔细盯着封面端详了好大一会儿,慢慢打开,开始品读。你知道,这一个安静的晚上都是你的了。那么安静,那么温暖。当你知道自己可以不受打扰的好好享用这一时刻的时候,幸福,是不由言说的。
这是我心里想象的最享受的时刻,只是我现在写下这些的时候,听到孩子在客厅里叮叮咣咣的声音,这是我能享受到的幸福。
回忆大学时期的读书,最大的问题是找不到焦点,随兴而读。按照作者的说法,我这是因为在中学时期被破坏了味蕾,读什么都会食不知味,因为没有学会读书的能力,也没有选书的能力。
毕竟,以前读的书都是被挑选过的。教科书,参考书,给你的,只管拿着读。
至于读书结构,以前恐怕是都没有听说过的。作者笔下的读书,正如饮食一样。讲究影响均衡的四种结构:
1. 主食阅读:生存需求的阅读
2. 美食阅读:思想需求的阅读
3. 蔬果阅读:工具需求的阅读
4. 甜食阅读:休闲需求的阅读
所以,小说、诗歌、哲学、图像、漫画、影像等等各种形式的阅读都有各自的作用。
只是对应于不同的阅读内容,要有不同的读书方法:观其大略、不求甚解、熟读精思是要区别来用的不同方法。
世上没有正确的读书方法,只有合适的读书方法。读一些需要你熟读精思的书,你却用了不求甚解的方法,那是糟蹋;读一些只需要你不求甚解的书,你却用了“熟读精思”的方法,那是浪费。
至于我们平时说的主题阅读,那是建立在被某个问题激发出强烈好奇心的基础上的。第一要务是要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我们要在迷失的森林里要到第一条路。如果瞎逛乱走,不是容易气力耗尽就是原地打转,根本走不了多远。找出自己的阅读兴趣,然后形成主题阅读,把一个领域的知识深挖下去,形成一条脉络清晰的主线,这就是密林里的第一条路。
知识的金字塔就是知识的精和深,“博大要几乎无所不知,精深要几乎唯他独尊”。
这是阅读追求的。但是在没有开出第一条路之前,无目的的阅读往往只流于胡乱的阅读;有目的的阅读往往只流于狭窄的阅读。
阅读开出第一条路之后,沿着这条路往前走一步,往旁进一步,有目的的阅读还是无目的的阅读就变成一个伪命题了。
由内而外,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阅读的金字塔也就越来越完善了。
04
在读书的这条路上,虽然读完了研究生,却也不敢说自己会读书。也许就是自己的这种无知,让我拿到书的那一刻就迫不及待要读下去,在复习的间隙,用了一周的时间终于读完,有一种“何其有幸”的感觉。
究竟要如何读书?在这本之后,我又订了几本与之有关的,希望能有正确的认识。毕竟,父母都没有体会过教科书以外的多元阅读,又如何期待子女呢?
阅读于我,只是一个开始,在漫长的一生中,如果有幸能把读书当作职业,该是令人珍惜的幸福。
喜欢美食的你,是否知道美食阅读?《越读者》——推荐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