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宏涛
一,观影总体感受
在2017年最后一天的傍晚,好不容易来市里一次的我打算看个电影。当我发现《寻梦环游记》大部分影院已经不上映了,再不看就来不及了,就选了在那个时间点唯一还放映的影院购票入场了。
这家影院给我的感觉,像高中时进过的录像厅,硬件条件不好,给我的3D眼镜也有点花,所以最开始观影体验很差。不过,很快,我就代入电影里那个小男孩米格的角色了,忘记了外在,如同穿越进了电影里面一样……
刚开始,我以为讲的是小男孩冲破家族的偏见最终实现梦想的励志片;后来以为是探讨梦想与家庭哪个更重要的伦理片;最后才发现原来是一部讲爱的救赎的亲情片。
很多人说这部剧的主题是讲死亡的,但我更倾向于认为,这部剧是在讲爱的救赎的。
从家族的角度来说,表面上看,是阴阳两界一大家族、两大群人到处寻找小男孩米格,想要赶在天亮之前救他回去;但实质上,是小男孩米格勇于打破家族禁忌,探寻真相,最终拯救了整个家族被压制下的爱,让爱重新在家族流动的故事。
二,写自传班的前传,有助于实现爱的救赎
看了这个电影,在深为感动的同时,我也很自豪。因为我也在帮很多人做类似米格这样的事情。
我的自传写作班的前传(共分前传、本传和后传三部分),就是让大家回忆和书写自己的家族史,写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父母、叔叔伯伯舅舅、姑姑阿姨等人的人生经历。
在写前传的过程中,大家会更理解家族的人,也会更理解和接纳自己。
理解,不代表认同,但能够弄清楚他们的很多人生抉择和行为模式的背后原因,从而容易放下执念,放下怨恨。接纳他们,与自我和解。
不少学员都是在写了前传后,放下了对父亲或母亲的怨念,心结也化解了。他们放下了怨念,不代表他们的父母没有做错,不代表父母没有伤害过他们,只是,他们明白了父母的成长经历,意识到父母所接受的也是残缺不全的教育和爱,因此,父母身上也有脆弱和渺小的一面,也给不出高质量的爱,他们不能超脱于当时的环境局限。
不过,我的自传写作班,并不要求大家要与父母和解,只希望大家对父母多一些了解,从而能够明白,父母伤害你,不是你不好,不是你不对,是他们自身的弱点导致他们伤害了你。而他们的弱点,源于他们童年时缺爱的环境和他们所受到的残缺乃至荒谬的教育。因此,至少,你要与自己和解,放下对自己的执念。
三,敢于打破家族禁忌,才是勇者
回头再来说电影。一个家族如果有一个禁忌,那么,家中最敏感最弱小的人,就会承受这种家族业力的侵扰。《当我遇见一个人》的作者李雪认为,能够斩断家族业力的人是勇者。她自己也是勇者,她的名言鼓舞了很多人:且让我承担,且让我终结!
小男孩米格,也是这样一个勇者。他不惧怕家族禁忌(绝不可以碰音乐),也敢于反抗和质疑。这一切,源于他对音乐的热爱!他的身体里传承者曾曾祖父及曾曾祖母的音乐基因(他的长辈们估计也有,只是他们被禁忌给压抑住了)。这份对音乐的爱,让他一往无前!
从曾曾祖母开始,家里就有了这样的禁忌,任何人都不可以碰音乐。就连乐队从他们家门口过,米格的奶奶都会冲出去赶走他们。一个乐手和米格交流几句,也会被米格奶奶拿着鞋追打……
米格的奶奶玩过音乐吗?没有!她和音乐有什么冤仇吗?也没有!她只是忠实的承接了奶奶和母亲对音乐的仇恨!
米格的奶奶爱米格吗?从各种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出她的确是很疼爱这个孙子的。她内心也是个很有爱的人,也很爱自己已经半痴呆的母亲。但是,一旦米格触碰音乐,奶奶就立刻鬼魂附体一般,变得很邪恶,比如不顾阻拦,毫不犹豫地用最粗暴的手段,砸碎了米格最心爱的吉他!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米格的奶奶不敢碰触这个禁忌,不敢质疑家族会有这样的禁忌(或许小时候追问过了,然后被母亲和奶奶给训斥了,吓得不敢问了)。
奶奶砸碎米格的吉他,显然不是出于爱,但也不是出于恨,她是出于恐惧!出于对家族禁忌(家规)的恐惧。这份恐惧,是奶奶和母亲传递给她的。
很多育儿专家和家长认为应该在家里树立一些规矩,一旦孩子触犯了规矩,就要严惩。但是我们知道,他们如魔鬼附体一般,变得凶神恶煞时,爱就消失了。此时,占据他们大脑的是恐惧。这样的教育,显然是错误的。欢迎参加亲子关系·育儿日记群,一起探讨教育之道。
恐惧,显然不是爱!爱被恐惧给压抑下去了。
但是,被称为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心理医生、《少有人走的路》的作者斯科特·派克告诉我们:回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倾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不逃避、直面问题,我们的心智才会逐渐成熟。
也就是说:恐惧痛苦,痛苦就会如影随形;逃避问题,问题就会越来越重。只有直面人生的真相,正视问题,问题才会化解。
可惜,大家都不敢去面对这个问题,直到米格勇敢地站了出来(站出来还真是时候,晚一年,就来不及了),这才最终化解了家族的诅咒!
四,恨,源于爱而不能!
为什么会制定这样的家规?后面的剧情告诉我们,因为米格的曾曾祖父当年为了追求音乐梦想,抛夫弃女,一去不回!曾曾祖母不得不以一己之力养育年幼的女儿,并未家族开创了新事业,把家族变成了制鞋世家!
曾曾祖母,原本是个温柔的女人,也是一个非常具有音乐天赋和才能的人,但后来却成了一个能力和脾气都很大的女强人。她就像那个原本温柔的小花猫,严酷的生存环境,把她逼成了飞天入地、勇猛刚毅的大花豹。
这期间,经历了多少辛酸和困苦啊!
曾曾祖母恨丈夫,这个恨,就如同武志红多次提到过的:想爱而不能,于是转为了恨意。
她深爱自己的丈夫,但是丈夫却为了音乐梦想一去不回,她无法再爱丈夫,也得不到丈夫的爱,女儿也得不到爸爸的爱……她满腔怒火无处发泄,只好迁怒于音乐,要求家族的人都不许再触碰音乐,连这个词都不能提。假若丈夫后来能够回来,她会对丈夫大发起火,在充分释放了愤怒后,恨意消失,爱将重现。对音乐的禁忌也会解除。可惜,歌神毁了这一切。
女儿可可虽然幼年时,得到过爸爸的爱,但在妈妈的熏陶下,自然也会怨恨爸爸,怨恨音乐。
于是,这个家规就得到了忠实的传承。
五,解除压抑,爱将重现
后来,八九十年过去了,当可可成为白发苍苍、脑子时常糊涂的的老太婆时,她压进心底了几乎一生的对父亲的爱,又开始冒出来了。她开口叫“爸爸”的语调,听起来,就像小女孩喊爸爸一样。在那一刻,她回到了幼年时期。
虽然电影没有展示出可可对爸爸的怨恨,但是从家族供奉的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出,可可内心是怨恨爸爸的。在母亲去世后,可可成为了一家之主后,正因为对父亲的怨恨,她才没有把父亲的照片补上,而把那把吉他折叠起来,也是出自她手。
但是,她虽然怨恨爸爸,却不意味着她不爱爸爸,她只是把对父亲的爱,压抑了下去。因为理性告诉她:你父亲抛弃妻女,是个渣男,不值得爱,你应该恨她,不然就对不起你妈妈。
只是,当年纪大了,大脑退化了,理性不再掌控大脑了,她对爸爸的思念和爱,就自然冒出来了。
由此,我想到了我爷爷。他今年八十多岁了,身体很健康,只是有些老年痴呆。
在我家生活时,有一次,晚饭做好了,我要他吃晚饭时,他却往家门外跑。我说:爷爷,该吃饭了,别出去了。
爷爷扭头对我说:不急,我要去看看我父亲回来了没有。等我父亲回来一起吃。
我吓了一跳,吃惊地问:你父亲在哪儿啊?
爷爷说:我父亲在上工呢,我看看回来了没有。
爷爷走出大门,去路上遥望。
看着这一切,我的眼泪就忍不住流下来了。爷爷的父亲,也就是我曾祖父,已经去世四五十年了。爷爷往年从来没提过。但是当他变得老年痴呆时,却又回到了童年,想到了自己的父亲。
因为老年痴呆,连我都认不出来,也认不出我妈和我老婆,但却还记得已经离开人世多年的父亲。他在说“我父亲”这三个字的时候,表情是有些羞涩,也有些自豪,宛如孩童一般。
可可的情况,我想也是如此吧。
六,真相水落石出,爱的封印解除
米格到阴间后,见到了曾曾祖母等所有家里供奉的祖先。大家显然也都很爱他。但是,曾曾祖母给他的爱,附带了条件,就是永远也不能碰音乐。米格拒绝,求助于其他亲人。其他亲人却要么效忠曾曾祖母,要么惧怕曾曾祖母,总之,没有人敢给他祝福。
曾曾祖母不是不爱他,只是当年的恨意难消。而这个恨意,也导致她一直压抑着对丈夫的爱,不愿原谅丈夫,也怨恨音乐。
后来,当误会解除,她依然在嘴上不原谅,但心里其实一直都深爱着她的丈夫,当压抑解除,她就对歌神说:你这个混蛋,居然杀死了我最的人!
曾曾祖父的爱,也很让人感动。八九十年过去了,他如受了上帝诅咒的西西弗斯一样,无论怎么乔装打扮,无论怎么拼命努力,都始终无法跨过菊花桥,但他依然锲而不舍、屡败屡战,只为了能见一面他一直深觉亏欠的女儿。他拼命奔跑却总陷进去无法成功的情节,让我唏嘘不已。
正是米格的勇敢,让真相水落石出,让曾曾祖母明白当年丈夫并没有不爱她们,并没有抛弃她们,正是因为想回去找她们,才被奸人所害。于是,曾曾祖母放下了怨恨,也不再压抑自己对丈夫的爱。曾曾祖父终于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爱意。而可可也终于在守候了一生之际,确认了父亲对自己的爱!
这个家族原本就很有爱,只是这份爱,如同那张被撕掉一角的照片一样,是残缺的,是有恨意和恐惧的。在米格的上下求索下,让真相水落石出,大家冰释前嫌。最终,这份爱,如同这张照片最后的结局一样,破镜重圆了。
看到这里,我瞬间泪流满面。
当曾曾祖母把手中的祝福叶子递交给米格,不再说不许碰音乐,而是说“没有任何条件!”时,我不禁感叹:是啊,这才是圆满的爱!这才是爱的本质!真正的爱,都是无条件的!
最后,家族的禁忌被打破了,爱变得圆满流通了,于是,家族的人再也不仇恨音乐了,米格可以名正言顺地玩音乐并得到家人的支持了,结尾一个小女孩也是娴熟地玩音乐,很可能她也很爱音乐,只是以前只能偷偷摸摸玩音乐,现在,大家都得到解脱了。
七,如何永远记得亲人,不留遗憾?
《寻梦环游记》里有这样一个设定:如果一个人死了,生前认识他的人也都已经去世,并且这些认识他的人在去世前,没有把他的人生经历告诉其他人的话,(也就是说,在阳间没有人还记得他的名字,没有人知道他是谁),他就会灰飞烟灭,连阴间都呆不了了。
比如影片里的猪皮哥,就是这样一个悲剧的人物,阳间没有人在知道他的名字,他消失了。
米格的曾曾祖父,在最后关头,女儿记起了她,并且在去世前,把他的事迹告诉了后人,还供上了照片,于是,家族的人,都记得他了,所以他才没有从阴间消失。阳间的人也都知道,原来他才是创作出那些脍炙人口的歌曲的作者,于是,无数的人都知道了他。他不会消失了。可以和爱人、女儿及其他去世的后代在阴间团聚,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这个设定,使得这段话开始在网上广为传播:
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把你忘记,于是,你就真正地死去。整个宇宙都将不再和你有关。
——大卫·伊格曼《生命的清单》
搜了下,作者是个还在世的年轻人。
而我的偶像在91年前就说过: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那就真真死掉了。
没错,我的偶像,就是和我同年同月同日生的鲁迅先生(只是刚好差了100年)。
不少朋友观影后,感慨说:不要忘记那些已逝去的先人。
要记住逝去的先人,首先我们得了解他们才行。可是我们往往只能从家谱上看到我们的先人的名字,他们的事迹,我们是一无所知。就连我们的父母,也说不出他们先人的事迹。因此,我们只能记住我们了解的祖辈。再往上,我们就无从知晓了。
比如有个朋友告诉我,她外公当年是抗日的将军(国军),后来外公晚年想把自己干过的事情告诉她,她那时却还小,又被洗脑过,所以根本不愿听,认为外公是在瞎吹,国军怎么可能抗日?所以根本就不听。后来想听了,外公却已经去世了,什么都没留下……她父母和她一样,也不了解外公当年的事情。
这就很遗憾了。
这也让我想起了一个朋友,她说,她想写自传,但是前传她没法写。
她说:我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去世了,我爸爸也去世了,妈妈老年痴呆……
我问:你叔叔姑姑和舅舅和姨们呢?
她说:要么去世了,要么也是老年痴呆……
她的话更让我感慨:趁着长辈们还健在,多问他们一些事情吧,让他们给我们讲讲他们当年的奋斗史。
我们祖辈的事情,也许我们还记得,但是我们的后代是记不住的。除非,我们把先人的人生经历告诉他们。因此,趁家中长辈们身心都还健康的时候,多让他们谈谈他们这辈子记忆深刻的事情吧。
对他们来说,可以把脑海中藏了多年的事情说出来,从而放下,也是一种很好的解脱。对我们来说,也让我们明白我们的父辈和爷爷辈的人的一生的经历,收获一些人生经验教训,这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啊。
也许,我们还会像《寻梦环游记》里的米格一样,通过采访和记录祖辈的经历,帮他们梳理他们的人生,让他们把一些误会解开,从而冰释前嫌,让爱再现呢!
《拆掉思维的墙》的作者古典在一次演讲中说,如果他的外公去世了,他一点也不遗憾。因为他和外公交流过好几天,把外公的人生经历都记录在脑海里了。把我们的祖辈的人生经历记录下来,我们也不会遗憾。
如果父母或爷爷奶奶已经去世了,也还是可以写追忆的。并不是说,他们去世了,他们在我们脑海的记忆就都抹去了。
不管如何,还有42天就春节了!春节回家,和家人交流些什么呢?如何避免被问工资,被问女友,被问什么时候要孩子等等呢?
不如以攻为守,多去了解一下我们的父母及其他亲戚长辈吧。采访一下他们的人生经历,写一个自传的前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