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喜马拉雅FM关于对其副总裁李海波的专访,谈话中聊到他的童年,他的奇葩父亲,我觉得特别的有趣。
李海波70年代出生在西北的农村,兄妹四人,他是老大,一个弟弟,两个妹妹。他们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父亲,兄妹四人都说,他父亲是现代人穿越到西北农村,生的他们四个孩子。
李海波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他父亲给他一本书《无线电》,告诉他:“孩子,这本书很好玩!”于是,李海波看完书,就在父亲的指导下,组装了一台简单的收音机。一年级的小孩看见自己组装的收音机,并且能发声,那是多么开心的事情!
在那个年代,李海波所在的西北农村,大队部是全村唯一通电的地方,而他的父亲拿着大队部资料室的钥匙,负责放大喇叭。一般,西北农村大喇叭播放的都是秦腔,而李海波的父亲却从县城里购买西方古典音乐的黑胶唱片。他们村的人在田里耕田听到的是莫扎特的《费加仑的婚礼》。现在听起来好笑的往事,在李海波看来,他的父亲却是利用手里一点小小的权力,帮孩子打开了一扇通往高雅音乐殿堂的大门,一步步“诱惑”他走向音乐发烧的“深坑”。最好的音乐未必能听得懂,但那种渗透却是潜移默化的。
李海波上小学的时候,家里盖新房。那是九十年代的西北农村,他家盖了托斯卡纳欧式风格的二层楼房。可想而知,他的父亲的思想是何等的先进。要盖房前,他的父亲让他设计楼房样式,但是父亲说:“你要为你的设计负责任!”一个小孩,天马行空的涂涂画画,父亲竟然就依照他设计的“图纸”,把楼盖起来。楼房盖好了,二楼怎么没有窗户?他的父亲一句埋怨都没有,只是配合他,想办法。最后,只能大面积切割墙面做成了窗户。
李海波上中小学,一次放暑假的时候,他的父亲让李海波兄妹四人拿上50块钱出去,一个暑假不能回家,想办法挣钱。两个大一点的男孩和两个小一点的女孩,拿50块钱,出去过两个月,在现在想也不敢想,李海波的父亲当时就能做出来。李海波兄弟俩到工地打工,两个妹妹给他们做饭。一个暑假下来,他们挣了1000块。拿着钱到家,他父亲让他们用这1000块钱买他们想要的东西。两个男孩当时特别好奇摄影,就想买一台照相机。于是,父亲带他们去兰州,买了一台便宜的海鸥牌照相机。这为后来李海波兄弟俩开摄影展,走进中国摄影家协会奠定了基础。
我把李海波父亲教育子女的故事讲给我的儿子听,儿子的第一反应是:“我也希望我爸爸那样,让我自己盖房子!”
李海波的父亲虽然在那个年代的西北农村,但是他却是很早的中国科技大学学生,不知他是不是看过卢梭的著作,他的教育理念跟《爱弥儿》是不是很相似?他的父亲没有告诉孩子“你该做什么”,而是“你自己觉得你应该做什么”。这样的家庭教育在当时的农村,甚至现在的城市,有几位父母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