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讨论一个问题:一样的道理,需要重复讲吗?
在《颜氏家训》的开篇,作者颜之推也谈到了这个问题,他说圣贤书里边讲了很多道理,我们重新再把这些道理讲出来,是不是属于重复和雷同?有人就觉得当然是,这属于在屋子里边再盖一个屋子,在床上再加一张床,这完全都是没有必要的。不过颜之推不这么认为,他讲了非常棒的两句话。《颜氏家训》原文是这么说的,一共十六个字: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什么意思呢?这说的是同样一句话,亲近的人跟你说了,你更容易相信,外人说了,你就不容易相信;同样一个命令,你敬佩的人给你下达的命令,你就容易去执行,但是一般人给你下达命令,你就不容易做到。
这段话背后包含着一个朴素的真理,就是不同的人讲道理的时候,它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有了认同感以后,这个道理才能深入人心,化为行动。天边人讲道理真的不如身边人讲道理效果好。所以进一步颜之推举了个例子,小孩子特别淘气、顽皮、不听话。在这个时候,师长的教诲就不如看护他的保姆教导效果更好。如果兄弟之间发生了争斗,这个时候尧舜的教导就不如他们自己老婆的规劝效果更好。大家想想这两个例子,要讲教育的专门知识和专门理念,老师的储备肯定比保姆要多,不过小孩子肯定更愿意听保姆的。因为他对这个保姆心理认同感更多一些。兄弟争斗也是一样,妻子她的境界和道德修养肯定比不过尧舜。但是因为兄弟们对自己老婆心理认同感会更多一些,所以他们听老婆的劝告肯定听得更认真,更入耳。
大家想一想,当你打开一本书的时候,里边确实讲了很多特别好的道理,但是这个作者你从来没见过,一点儿也不认识。张王李赵遍地刘,这个人背景信息如何,你完全都不知道。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人的心理认同感是非常低的,就算他讲的道理很好,学习效果也不好。
有人说了,这书是一个名人写的,是一个大家写的,我了解他,我知道他,这个认同感是足够的。不过在这样的认同感背后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你和这位大家或名人从来没有接触过,从来没有沟通过,甚至于这个人早已经不在人世间了。这就叫天边生人讲道理,越讲越生疏。老师上课就不一样,首先老师有互动,有交流,活生生地就站在你眼前。其次你还可以跟他一对一地沟通,产生更多的互动,这叫眼前熟人讲道理,越讲越熟悉。
所以尽管圣贤书上和各种理论书上讲了很多很多的道理,作为一个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有些重点的内容,我们还是要再给大家认真地讲一遍,特别是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和生活经验,给同学们分享一下。在这样的互动当中,学习效果会更好。
另外也提醒各位家长,有些道理还是要现身说法,言传身教,亲自给孩子们讲一遍,不要偷懒地认为让他读读圣贤书,学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就好了。
另外给年轻的朋友有两个提醒。第一就是不要只满足于读书,很多时候要想提高学习效率,该听课还是要去听课的,听老师讲一讲,学习效果会更好。第二个提醒就是听讲课,不要满足于只听线上的陌生人隔着互联网给你讲课,有机会的话还是应该到教室去,到现场去,耳闻目睹,耳提面命听老师亲自讲一讲这个课。从这一点上讲,我认为网络学习还是不能替代真人教学的,特别是在一些关键要点的学习上,现场的真人教学效果还是特别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