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大学本科计算机专业毕业,优秀学生干部...
至今10年+时间过去了,我一直从事的是与我所学专业一致的行业,只是不是核心的开发岗位,做了专业类的边缘工作--项目管理工作。与同学相比,不算多么出色,总也还是有所发展、有所积累。
近些年,总是在各种客户端推送的新闻或者求职论坛上,看到很多对于大学时代“学生会干部、学生干部”的抨击。对于其中的描述和图文并茂,确实看着有些意外。果然是有所权力的地方就会有“变态”。当然也特别不赞同,将学生干部或者学生会干部的这等本应该是佼佼者的群体,因为执行者的操作的荒谬,就此将其污名化或则标签化...改正错误是对的,但是矫枉过正着实不太应该!
据此,我也回忆起,10年+前,我作为学生会干部时候的场景。可以说是一段美好的、热血的回忆。当然,在从事学生会或者学生干部期间,我们必然是面临一个“以身作则”是否做到,和“如何平衡工作与学习的关系”这两个问题。但是好在,虽说在班级高手如云的环境下,我没有特别的突出或者“德艺双馨”...但是至少没有挂科过,至少一直还是有各种奖学金入手。现在以一个过来10年的人,来回顾这件事情,尤其是回顾我现在的状态与当时的从业之间的关联,我想,当初的经历确实是对我有帮助,我也是有收获的!
收获一:工作环境的洞察和融入,更快!管理大师达里欧《原则》一书中说过,职场中人,其实是在做两份工作。一份是岗位职责本身的工作,另一份是附带的组织环境的人际处理。很多人胜任不了岗位工作,其实并不一定都是能力不及。很多也是无法融入组织环境,还未到发挥工作能力的时候,已经熬不住人际环境的压迫,主动离开。这也说明了,在岗位工作中,其实工作人际的处理也同岗位工作一样,很重要。
收获二:对于活动和事件的处理经验。大一阶段我承担的是学生会干事工作,所谓干事就是工作时候的执行者,领导们定的方案,我们去执行。到了大二,我承担的是团队的宣传委员。所谓宣传委员就是将学校顶层团委的宣传要求传达到底层,变着法的贯彻和“洗脑”。这项工作多一点落实到自己学院的策划工作,每次我都会想如何做一个活动,做一些策划案之类的,然后交给干事们去执行。到了大三我做的是学生会的副主席,分管的是团委、体育部、学习部的工作。我所要做的就是帮助这三个部门去统筹全年度的活动或者宣传的安排,组织合适的人去干合适的事儿,而且能在学校的横向评比中获得胜出。
实话说,我现在的工作,内涵与我当初做学生会工作时候极其相似,甚至我特别感激那一段比较磨人的经历。我经常会白天下课后就要回去做PPT做方案。然后约学校的活动大厅。然后跟踪各项活动的执行进展和效果评估。与我现在的工作极其相似。
第三、看问题的高度和处事的圆滑。在工作中,我经常会遇到那样的同事,他们很聪明,极其聪明。能够解决很多高难度的问题。但是有时候他们的思维也是匪夷所思。他们习惯于跟老板抗衡,习惯于自己做自己的,丝毫不愿意多帮助其他人一点点。这种做法,用自私来形容可能不是很适合。最近我也是看到一个贴切无比的词儿“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的,就是这个词儿,极为贴切。就是这样的人,其实在工作中,反而用处不大。交涉时间长了,给别人带来的痛苦,真的很难达到那种与自己技能的锦上添花。充其量就是还有点价值,不会被干掉而已。我经常回想,如果我是这位同事,我有这样的惊人技能,我一定会发展的比他好多了。所以,空有一点技能的人,如果遇到好的伯乐,可能会发展的很好。如果只是精致的利己,长远的看,简直是作死自己的路。至少不会更宽。
当然,我也看到了现在一些学生干部们执行的变体官僚和本位的错误方式。有时候,也不是很理解。我只能用不配位来形容。这只能说在选择合适人员方面,选人的人没有把好关。至少,毕业十年,品了品,我们那一茬学生干部。真的,即使不是从事很专业,也不会有发展的很差的。原因还在于个人的综合素质吧。当然,这个综合素质绝对不是指的是“小官僚”,而是真正对自己思维高度、处事方式、活动经验的积累和心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