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长水校尉廖立,自以为才气名声适合作诸葛亮的副手,常因职位调动频繁,抱怨诽谤,怏怏不已。诸葛亮罢免廖立为平民,放逐到汶山。等到诸葛亮去世,廖立流着泪说:“我终生要做野人了!”李平听到噩耗,也发病而死。这是由于李平常常希望诸葛亮还能重新启用他,可以戴罪立功,弥补过去的过失。诸葛亮一死,他知道后面的人不可能再接纳他复出了。
习凿齿曰:
从前管仲夺了伯氏在骈地的采邑三百多家,而伯氏终生没有怨言而已!圣人都认为这是很难得的事。诸葛亮能让廖立为之垂泣,李严绝望而死,岂只是没有怨言而已!水最平正,倾斜的物体会取以为准;镜最明亮,丑陋的人会忘记发怒。平水、明镜所以能使万物原形毕现而不招致怨恨的原因,是由于它们无私。水、镜无私,尚且因此免遭毁谤,何况大人君子心怀怜惜众生的爱心,广布体恤宽恕的恩德,刑罚虽然不能不用,但是所加之于人的,都是他自己犯的罪;封赏于人,并不是出于私心;诛戮于人,不是泄自己私愤。天下难道还有不服之人?
[点评]
廖立与李平(即李严)都是被诸葛亮免职的,但是最后都因为诸葛亮的去世而绝望,一代丞相能被如此认可,足以证明其伟大。从这里可以看到,“没有私心”四个字,对于做人做事是多么的重要!
蜀汉各地民众请求为诸葛亮建立祭庙,汉王刘禅不准。百姓于是每逢节日在道路旁高地上祭祀。步兵校尉习隆等上书:请在靠近诸葛亮墓地的沔阳,建立一个祭庙,断绝私人祭祀。刘禅这才同意。
[点评]
刘备托孤给诸葛亮,诸葛亮辅佐这个阿斗刘禅,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禅在诸葛亮在世时,敬畏交加。可是,却在诸葛亮死后,压制民望,拒绝为他建立庙宇。不知道汉后主刘禅是怎么想的,从这点看,他对诸葛亮是“不感冒”的,是不是对他约束太严,不能尽情吃喝玩乐的原因?
汉主刘禅任命左将军吴懿为车骑将军,假节,督汉中;任命丞相长史蒋琬为尚书令,总统国事,之后又加授蒋琬为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当时诸葛亮刚死,远近吏民都很危惧,蒋琬出类拔萃,居于百官之首,既无哀容,也无喜色,神色举止,和平时一样,于是人心渐渐归服于他。
吴国听说诸葛亮去世,害怕魏国乘机攻取蜀地,增加巴丘守军一万人,一是打算用以救援,二是打算待机分割。蜀国听到后,也增加永安的守军以防止非常情况发生。汉后主刘禅命右中郎将宗预出使吴国,孙权问道:“吴国与西蜀,尤如一家,可是听说你们却增加了白帝城的守军,这是什么意思?”宗预对答说:“我认为吴国增加巴丘的军队,西蜀增加白帝城的守卫,都是符合时势的必然举动,都不足以互相询问。”孙权大笑,称赞他抗言不屈,言无所隐。对他的礼遇仅次于邓芝。
青龙三年(公元235年)
蜀汉杨仪杀掉魏延后,自认为立有大功,应该由他来代替诸葛亮执政。但是,诸葛亮生前另有秘密指令,认为杨仪胸襟狭隘而且性情急躁,意向是由蒋琬接任。杨仪回到成都,拜为中军师,没有统管的具体工作,只是悠闲而已。当初,杨仪是刘备的尚书,而蒋琬不过是尚书郎。后来,虽然两人都担任了丞相参军、长史的职务,但杨仪每次随诸葛亮行动,承担的任务都比较繁重,自认为资格比蒋琬老,才能更是超过他,于是怨愤不平,形于声色,叹息叱骂之声,发自五脏之内。
当时人们害怕他言谈话语没有约束,不敢和他来往。后来,后军师费祎前去安慰问候他,杨仪对费祎发泄心中的怨恨,把前后经过如此如此地说了一遍,又对费祎说:“假如丞相死的时候,我如果率军投奔魏国,怎会零落失意到这种地步?如今真是追悔莫及!”费把他的话秘密上表,汉后主刘禅遂把杨仪免职贬为平民,流放到汉嘉郡。杨仪到达流放地点后,又上书进行诽谤,言辞激烈强硬,刘禅于是下令郡府逮捕杨仪,杨仪自杀。
夏,四月,汉主刘禅任命蒋琬为大将军、录尚书事;费祎接替蒋琬为尚书令。
[点评]
杨仪借助诸葛亮的名义拥有了大义,得到了朝廷的支持,收拾掉了以往的政敌魏延。然而,我们看到,他灭掉魏延,并不是为了国家,而是想消灭竞争对手,自己爬到高位。
杨仪给魏延安放的罪名是“叛逆”,其实他自己也不是什么忠臣。他和魏延,一个是文臣,一个是武将,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廉颇、蔺相如的故事。廉颇不服蔺相如,蔺相如一再退让,他以国家利益为重,把私人恩怨的小事抛在一边,这才有了廉颇到蔺相如府负荆请罪的千古佳话。杨仪呢,他并没有站在国家的立场,而是和魏延对着干。
本来,杨仪就是公报私仇,结果自己却认为这件事是对国家立了天大的功勋,甚至连“叛逆”的话都放出来了:“我如果率军投奔魏国,怎会零落失意到这种地步?如今真是追悔莫及!”他心里肯定有过这个念头,最后还是权衡在汉蜀能够登上高位,才放弃这个打算,如果知道自己不得志,当时可能真的投降敌国了。
他也和魏延一样从来都没有看清自己,狂傲自大。从诸葛亮的遗言我们知道,诸葛亮对他的态度压根就是否定的,只是他有些才干,汉蜀又缺人,暂时用他而已。杨仪没有认识到,他给诸葛亮打下手,只不过是职责范围内应该做的事,不能把自己当成诸葛亮了。他的心胸狭隘就足以限制他担当大任。
学历史,长智慧,我们特别要记住人性的弱点。从杨仪和魏延身上我们看到人们常有的通病,那就是过高评价自己,夸大自己对别人或者对集体的贡献。所以,低调谦逊永远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