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整个人类历史,在我的印象中,首先数古埃及名族最为杰出,在环境干瘪的一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在手动劳动的阶段将千万斤巨石层层叠起,造就了至今为止历史学家未解的谜题。其次,就不得不数延续从古至今的中国,之所以称古中国绝伦,仅次于古埃及而无其他名族堪比,不仅仅是因为它的黄河流域繁衍的物质财富、造就了一个从未断续的民族,更是因为它孕育了充满逻辑思维的文明、造就了丰裕的精神文明。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质问:你有什么依据这样称赞古代中国,是因为你是炎黄子孙的后代?是因为生于这片土地、几十年后需要终于这片天空之下吗?
嗯,其实渐渐地发现:对于一种新观点,人们根本不在乎这个新观点是什么,由谁提出,人们真正在意、关心的是新观点的提出者对这种观点的解释,看是否有道理,至少对现场的他们来说是这样。就如同古希腊时代的诡辩家们,他们提出了一个乍听甚是荒诞的新观点,刚开始每个人都斥责、否定它。然而,谁也没有料到,经过诡辩家的精心推理和解说,最后每个人诚服于他的脚下。所以可见,在观点提出后,解释和理由是多么地关键和重要。
既然说到此,我就来解释、说明一下:为什么古代中国可以获得这样的历史地位。在这里,那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内容在此我不再累述,我只分析这里面大家不知道或是了解很少,但又具有非常重要地位的因素--思想。
一说到古代中国的思想,想必大家此时都挺赞同并都会用一个词来形容:博大精深。确实,古代中国的文化博宇宙之大,思想精社会之深。
孩提时,自己充满了对中国思想的疑惑与头疼,尤其那些枯燥无味的古文,老师甚是要求在此基础上来描绘古人的思想精髓。而随着,自己慢慢地疏远它,忽视它。突然有一天,生活中某一处角落的现象唤起了儿时沉淀的思想的回忆,于是慢慢地提高了对生活的警觉性,想这一次的发现究竟是否只是个巧合。再后来,无数个儿时记忆里的古人思想句子一次一次地被验证。最后啊,没有其他结果,我认输了,噢不,不能说认输,说信仰更加合适。于是坚守观察生活、印证古理的节操,是现在,也还会持续将来终老。
在此,我在这里围绕两个主题展开分析。
第一主题。从你的书架上取出承载千年的中国古籍,你慢慢地翻古中国的思想典籍,突然会看到这样一句话:大丈夫不拘小节。嗯嗯,对的,你继续往后翻,别停。你会看到这样一句话:细节决定成败。我提醒你对比一下前后两句话,有没有突然发现这两种观点是相矛盾的,你会说:确实是这样的。你挠头思考:为什么古中国这本几千年的典籍,会出现这种显然相矛盾的事情呢?在刚开始我也是纳闷,但是有一天在生活中我找到了答案:其实它们两没有半点矛盾,都是科学、精髓。
说先来说一下第一句:大丈夫不拘小节。这句话的意思是:作为一个大男人,不要像小人那样斤斤计较。首先,从这句话中能明显读出:大丈夫就应该潇洒、倜傥、干大事,不要拘泥于一些日常小事而毁了大气、包容的形象。所以,这里强调的是男人的责任感、担当以及偌大的气度,强调的是男人的该有的内质。而“细节决定成败”表达的是在处理事情上,尤其是男人在成大事的道路上,不能忽略细节,因为无视细节可能会导致满盘皆输的惨状,因此这句话强调的是在实际处理事情的方式。
因此前者是强调人应有的气度,即内质层面,后者则强调实际中办事的方式。因此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思想精髓,其实一点也不矛盾。
第二主题:你所处的环境,你所交的人,很大程度山决定了你的高度。有很多人说“我的命运我自己决定”,首先,我并不否认这句话的正确性。确实,自己的命运应该、本来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若不是这样,那岂不是成了他人的奴隶?当然,我们是自己的主人。
但你所处的环境,你所交的人又何尝不从一定意义上决定你的一生?
做这样一个假设,你自生以来就生活在一个几近封闭的山村。突然有一天,一位科学家来到这个村庄,打破了村里往常的平静。他做了一个颇具震撼力的演讲,之后给你们播放了一段关于外面五颜六色的世界的视频,在临走之前还给你们每人发了他随行而来的现代礼物。在演讲时,他慷慨激昂的词句一次又一次地激起了你心中的共鸣,尤其在看了那么多生来未见的新奇事物之后,你那时默默下定决心将来一定要走出大山,去见那份都市的繁华,回来带给全村人。
而之后,随着这位科学家的离开,这座村子又回到了往常的平淡无奇。在一星期后,你的志向依犹未损。在一个月之后,你的激情稍有削减,但心中还有明确志向。在一年后,你的激情已经被这安静的村庄安抚下了,心中当初的志向,此时已经有些许不坚定、变得模糊了。再过一年,三年,五年,你还拥有当初科学家在场演讲时你拥有的激情与伟大志向吗?你还敢保证你不会顺从家人的安排?(去给猪喂一下食;去看一下牛;我们已经跟隔壁屯的那家爹妈说了你跟丫子的婚事,到时候你们就继承我们的家业”)。你不会被当下玩伴们那句话诱惑?(在忙什么呢?去沟子里捉鱼去,去山岗子上套鸟去,去堆满稻草的稻田里躲迷藏去……)。我想,当面对那些安排和邀请时,你会说:“嗯嗯,好的”、“嗯嗯,我们去玩吧”。
一个环境、一群人本来都是这样:每个个体都应该,至少性质都是相同的,如果一个个体没有这个群体里共有的性质、特征,那么它就不能进入这个群体,因为这样一个个体,对于它们来说是异类;即使进入后,若新进个体不能保持那种相同属性,那么也会被他们痛打、疏远,因为这样的个体在此时对他们来说是背叛分子,是他们反目成仇的敌人。这就是环境的作用,这就是所交的人的影响、决定作用。
但令它纠结的是,若在保持这种群体属性后,那么这个个体慢慢地就成为这个群体里其他成员的复制品,即使不是复制品也是一种替代品关系,因此也就相当于说它已经是同一物质中的分子,一个属性。自然地,这个个体在一定程度上就被这个整体决定了。
类似地,事物都是相同而聚、相异而离,个体之间也是这种关系。有先进分子会提前察觉到被这个群体中的普通分子同化,于是它可能会选择离开这个与他结识的人。但众所周知的是,人类社会,甚至整个自然界,每个个体都具有、也必须具有社会属性,不能离开群体,割断联系,否则就难以生存。不仅仅是因为会遭受到来自异性群体的攻击,还会因生存活动的群体能力的缺失,导致生存困难,最后消失。这种情形就如同在非洲大草原上势单力薄的狼不敢单枪匹马去捕杀大象一样,最后的境况是:狼饿死了。
在此,并不支持一个个体应独立于整体,因为若个体脱离整体之后,很难生存;即使能勉强生存,那么也会被由于长时分离产生的孤独感吞噬和淹没。而在此,并不肯定由于迫于群体属性的压力而完全掩埋自己的个性、雕刻群体中个体的模样,意在提倡、鼓励的是:深刻认识、了解自己的本质,别怕艰难、别怕遥远,去找到真正适合栖息的那个群体、结识投趣的个体。
在书中得知的东西,很多时候在人的头脑中产生的仅是一个理论概念,正因为这样,几乎不能切身体会到书中真理的力量,所以许多复制进头脑意识的东西,我们还需要在生活中找到它的源头,因为纸页文字只是那些意念的缩影和径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