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时候,我们在与对方交谈时,总会抱怨对方为什么没能准确理解你的意思。你可能觉得自己已经说得相当清楚,但实际上,一段时间过后,你会发现理解错误严重影响了你的工作效率和彼此关系的满意度。在与伴侣的相处中,也一样,矛盾往往就在误解中不断产生,你会埋怨对方,为何不够理解你,当追溯根源时,彼此才会发现,以为当初对方都懂了,其实不然。
为什么我们的交谈总会出现偏差,这都是发出信息时的透明度错觉和接受信息的认知吝啬造成的。
先来说说发出信息方的问题。
当我们作为发出信息时,表达的不光是言语,还有无意间传达的行动、姿态和表情。这就容易产生透明度错觉,透明度错觉的意思是说,大多数人都存在一种假设,会认为彼此之间的沟通是透明的。在沟通时,发出信息的一方会认为自己的感觉和需求能够被对方清晰的感知到,但他们总会忽略其实他们并没有把真实的想法表达到位,这就造成,他们不会再另外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确认对方是否理解。而接收信息的一方,只能在有限的信息量中作出判断,产生失误在所难免。
这种误解往往都是双向的:你抱怨对方没理解你的意思,你可能同样没明白对方在想什么。前段时间,同事和我讲起了她和朋友间的一段经历,她开车带着另外两个朋友一起去吃饭,从停车场里出来后,其中一位发现自己的手机落在了车里,我的同事就和另一位朋友说,让她先去餐厅找好位置,她先去和另一位去停车场取手机。留下的这位朋友转身走了。我的朋友也很纳闷,怎么就生气了。其实,我的同事心里是想她穿着高跟鞋,和她们再跑那么远的路不方便。而她的朋友是觉得为什么把她一个人留下,她不理解。所以说,双方都没有进行直接的沟通,而是在各自心理对对方进行了揣测,而这些揣测都是有偏差的。
人们往往意识不到,他人眼中的自己和真实的自己存在着误差。有时候,你在表达言语的时候,你不同的表情,比如沮丧、担心、失望或者轻蔑之间的差别,可能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大。你以为你已经传达的很清楚,但实际上,既没有说清楚,对方也没有完全理解。正是种种误解,造成了我们在人际关系中的不满,冲突甚至是彼此的埋怨。
再来看看接受信息方的问题。
对于接受信息的一方来说,产生误解的原因无非就是因为认知上的吝啬造成的,所谓认知吝啬就是指懒惰的思考者,他们在对别人的认知过程中,总是挑出他们认为对形成印象必要的信息,而不愿多花精力去探究更为重要的一些信息。于是,理解的偏差由此形成。
我们的大脑在处理信息的时候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是直觉性认知,就是凭直觉快速反应,完全不费力的认知方式。就如看到别人哭泣会直觉觉得她现在心情很不好。这种认知容易让我们按照走捷径的方式快速得出结论,在人际交往中,会让我们根据对人的第一印象作出太过绝对的错误结论。
第二种是慎重性认知,这是一种需要靠理性、有意识地处理信息,并且需要付出努力的认知方式。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在处理一些复杂的问题时才会调动这种方式。比如,当你收到上级领导发来的一条意味深长的信息时,你想要弄明白信息背后有什么其他的意思。如果我们都能够按照第二种认知方式去理解对方的言语,或许误解便不会发生,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都是认知的吝啬鬼。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在面对这两种认知模式的时候,总会快速的使用第一种,因为第二种是需要花费时间精力的,往往还需要比较强的动机。我们很容易在关系中,因为某一次的矛盾,就会让直觉上的反应控制我们的大脑,作出并不正确的理解,等到冷静下来才会调动第二种认知,再去思考和意识矛盾的实际原因。
然而,如果我们始终用第二种方法来揣摩对方的意图也是不现实的,因为那会耗费太多的精力,使人精疲力尽。因此,作为信息发出方,与其总是发出模糊的信息,期待对方去调动复杂的模式来解读,不如自我检查,给出更加明确的信息。
而这对于一些人来说也是不容易的,我们总是很难接受那些太过直接的表达,会认为那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我们更愿意接受那些婉转、含蓄的表达,所谓话里有话。而表达方也会觉得,太过直白的拒绝会不会给他们造成伤害,还容易冒犯对方。但要知道,含糊不清的表达造成的负面影响更为严重,那些微小的误解也会不断积累,像一枚定时炸弹,总有一天会伤害彼此。因此,能够直白的表达时最好还是用清晰,最能够还原自身想法的方式去表达吧,我们必须相信,直接、真实、诚恳的表达造成的误解会更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