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什么都不用说,只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声轻唤,他就能知道找在想什么、我需要什么。连电影《阿凡达》中的辫子都不需要,就已经能了解我内心的所思所想,这是多么美妙的关系啊。可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们要如何才能做到呢?
有一对夫妻来做婚姻关系咨询。 妻子抱怨丈夫不够爱她。而丈夫却一脸无辜的表情,无奈地说: “我觉得我挺爱她的,可是她怎么都不相信。”
我问那位妻子: “怎么样你就会觉得他是爱你的呢?”
妻子说: “我想让他做什么,他马上就能意识到。”
“比如呢?”我问。
她回答道: “比如我下班回来觉得腰很疼,希望他能帮我捶捶背。 我会自己先拍拍背、揉揉腰,我觉得这时候他应该就看到了,知道我需要捶背了,可他就是不过来帮我。”
这时候丈夫插嘴说: “我在看电视,根本没注意到,你告诉我一声不行吗?”
“这还需要告诉你吗?你如果真的爱我、在意我,不会感觉不到的!”妻子很委屈地说道。
“唉!”丈夫叹了一口气,低头不语了。
我想,这样的对话在他们之间大概出现过太多次了。
我问妻子: “是什么让你觉得他就应该能感觉到呢?”
她回答:“我父母就是这样的,他们总是很快就能知道对方的需要,我觉得那样才是相爱的状态。”
说实话,我很羡慕她父母之间彼此的默契和了解,我也很希望能拥有这样的关系。 但是,如果认为这是唯一正确的夫妻关系模式,那就麻烦了.
每个人感知他人的能力不同,表达爱的方式也不同,对需求的理解更不同。 前面那位丈夫后来说,在他的原生家庭里,彼此都很独立,自己能做的事都是自己做, 只要不是有人开口要求帮忙,一般不会去在意别人在做些什么。
当两个从完全不同的原生家庭里出来的人走入婚姻后,如果一方仍然执着地把“我不说你就应该知道我的需要”当成是一种爱的表现,那么等于两人分别用了两套语言体系在解读爱,如鸡同鸭讲。这和有没有爱无关,和如何解读爱有关。
为什么“我不说你就能懂我”会被当成一种爱的方式呢? 也许源于我们有一种深层的和他人联结的渴望,这种联结可以超越语言,如同卡梅隆在《阿凡达》里想要表达的那种人和人之间的联结。
当人类彼此之间的关联还没有那么深刻地被体验到的时候,借助语言来表达需要还是我们沟通的重要方式。方式不等于爱,但如果执着于方式不放,就无法跨越方式来得到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