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一日,永澄老师带着对第一部分进行了检视阅读,通过检视阅读,我越发感觉这本书的确不简单,理解极其困难,共读全书需要半年一点不夸张。
本书第一部分全面介绍了系统1(快思考,无意识)和系统2(慢思考,费脑力的大脑活动)的工作原理和各自的特征,通过各类场景向读者呈现了系统1和系统2是如何配合完成个人的思考、判断和决策过程,尤其是展示了系统1 是如何影响系统2,导致我们产生偏见,在判断时出现偏差和错觉。
第一部分引入了一些认知心理学的专有词汇,如联想(自欺欺人),启动效应,光环效应,因果关系,统计性思维,思维的发散性(过早下结论),替代(用简单问题替代复杂问题)等。这部分一共有9章,是大脑工作机制的理论基础章节,知识体系比较庞大和复杂,需要我们在分析阅读后,整理出系统1和系统2各自的特点和联系,以及相关的产生错觉和偏见的场景,这样我们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判断时就可以对照着仔细思考,减少判断时的冲动和盲目,从而让我们更加理性。
下面我就该部分提到的一些重要概念做下解读。
1. “最省力法则”
这条法则的意思是说,在达成目标的各种途径中,人们往往会选择那种付出最小(体力和脑力)的一种。
因为懒惰是人的天性,在遇到问题和困惑时,人们的第一反应是根据直觉,用一种尽量简单的解释来给出答案,不愿意费力多想,往往就是脱口而出一句话,而这句话我们还自认为很正确,能够说得通,于是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后面就可以休息了,也就是认知放松了,回到舒适区了。
如有一次我和同学在一起聊天,我说在工作中和同事沟通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我都没能很好地理解对方的意图,工作开展得很不顺利。她一听,就马上说,”沟通不畅这很正常,我和儿子之间沟通也存在很多问题。所以不必太在意。”本来我想让她帮我分析下,应该如何与我思维模式不同的人打交道,结果她用一句话就解释了,可能她觉得这样深入分析很麻烦,每个人的沟通方式本来就有差异,不能理解就算了。不必在这个问题上纠结。
这样用一句话解释确实最省力。但这样真的就解决问题了吗?和同事和孩子沟通方面的问题就这样一笔带过,有可能会存在隐忧,问题仍然存在,不仅没解决,而且会越积越深,最后来个总爆发。
2. “错觉”
系统1是主管人的感觉,印象和直觉的,它在处理关乎人类自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会做出正确的反应(如遇到危险会想法躲避),这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培养出的自我保护机制。
我们的直觉反应很多情况下是准确的,但有时候也会产生“错觉”,我们要识别出这些常会出现“错觉”的情景,避免做出错误的判断。
如“第一印象”,“以貌取人”等。通过第一印象就很快对一个人做出某方面的判断。
如有一次,我应公司要求到一所学校门口发招生传单,我给几位家长发了传单后,扭头看到不远处有一位家长站在校门口往里张望着,好像是在等她家孩子放学。我观察她的衣着打扮还比较时髦,感觉她可能对把孩子送到补习班不会感兴趣,可能会对我的推荐不屑一顾,但我还是走上前去问下。结果这位妈妈对我很热情,听我介绍完辅导班的情况后,还向我讲起她孩子的性格,最后很爽快地留下了她的联系方式,我感到非常意外和惊喜!事后我不禁感叹,还是不能光凭主观感受就下判断啊,我如果不和人家交谈,根本不知道她的真实想法。
3. “很快做决策”
这个情况在商家促销时经常看到,我们总是经不住诱惑地在打折旺季就“买买买”,一口气买一大堆便宜货,结果一看家里已经有了类似的东西。要不就是东西买回来只用了几次,就不再使用,积满灰尘。
我们之所以在几秒钟之内就下了判断并立刻做出决策,是因为我们的思维过程在系统1就结束了,仅仅通过大脑的直觉就很快判断这东西买了划算,没有深入思考买回来的使用率有多少?我真的需要吗?这也是大脑应用“最省力法则”,懒得想那么远,想那么多,就觉得现在买最划算,以后再买就没有这么便宜的了,应该会用的上吧。
这方面我也有深刻的教训。
原先应聘到一家补习班当老师。当初听负责人在电话里讲说已经有了100多名学生,里面有要补习英语的。于是我去面试,结果到了那里一看,还在装修,公司的牌子都还没挂出来,教室里黑板和桌椅等什么都没有,面试官就一个人,就是昨天给我打电话的,他还不是英语专业的。
后来公司的老总来了,介绍了大致的情况后,让我过几天就去正式上岗。听他的意思,有专人招生,老师不需要出去跑招生。
我当时急于进入教育培训行业体验,就没有多想,过几天就正式上班了。结果后面实际发生的与老板讲的大相径庭,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我和另外一位老师既要招生又要教学,都是规定必须要完成的工作。哪里有什么100多学生,我们去的时候一个都没有,前面的全是忽悠!
现在回想,当时急于上岗,积累行业经验,下决定太过草率,如果动脑筋好好想想,就很容易发现这里的问题:
“这里还在装修,还没开张营业,那位招生老师为何说已经有100多学生了?为何一个学生都没看到?”
“面试官只有一个人,还不是英语专业的,他怎么能判断我是符合条件的英语老师?为什么没有其它老师来听我试讲?”
“既然他说有100多学生,那这里为什么没有看到其它老师?来听老师试讲的为何只有一个人?”
现在看来,永澄老师在共读时说的话真是一语道破天机:
“因为我们太过于依赖系统一的直觉思维,导致我们难以在快速的判断中对长期的利益做出准确的判断,只能判断当下的利弊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