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的孩子四岁九个月,结合本节内容联想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发现一个问题,女儿四岁九个月,在我伤心或者哭泣的时候很少表现出关心或者是同理心,而是无辜的坐在旁边,甚至会模仿大人说话,我看看你能哭到什么时候。这一表现我认为更多的是因为在她哭泣时我的表现有关,很多时候当她无理取闹的哭泣,我总会板着脸教育他,甚至冷漠对待。 我想知道这一阶段还没有发展到安慰体谅他人,还是因为我的言传身教? 除了安慰同理心,这一表现比较弱之外,女儿其他方面亲社会行为的表现还是比较明显的,如某天晚上我太累躺在床上睡着了,她主动为我盖上被子,与朋友一起玩儿,分享玩具,乐高课与他人合作等都做得非常好。
如何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
2组
1父母的言传身教被孩子学会了,要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关键还得父母做好榜样,给孩子积极正面的影响。
2.在具体的情形下,父母的引导也会发挥作用。
如在路上,看到一个抱着孩子的阿姨,不小心把手提的东西弄掉了,捡起来不方便,这时候,父母就可以提示孩子:“你能不能帮阿姨把东西捡起来呢?”
孩子做得很好,就及时表现,阳性强化,慢慢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就会养成。
3.多表达感受,少宣泄情绪。家庭成员之间会表达爱,给孩子正面的影响。
4·游戏是培养孩子亲社会行为的最好方式。
老师回复:
1.积极情绪的人,更容易做出亲社会行为。
2.有比较好的理解别人情绪的能力。
3.自信水平还可以。
案例中:
孩子有共情能力,能理解别人,很不错了。
无理取闹的时候,可以谈家庭规则的要求,程度适当就可以。
二、5岁小女孩,每天上幼儿园都和妈妈不想和妈妈分开,提着要上学就要哭丧着脸。妈妈都非常耐心地和她交流,有次她对妈妈说:“妈妈,我感觉自己发烧了。”想用生病的方式不去幼儿园。妈妈面对孩子的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
2组
1.首先要摸一摸,孩子到底发烧了没有。如果发烧了,就按照发烧的情况对待。
2.如果摸了摸,确实没有发烧,那就要了解孩子不愿意上学的原因,比如:跟伙伴相处不愉快,老师批评等等,然后对症下药。
3.了解孩子幼儿园的生活环境。对孩子产生共情!
如果是孩子自己的原因,可以给孩子请一天假,安排类似幼儿园的课程,体会没有小朋友在一起的感受。
目的是让孩子乐于做一件事,而不是仅仅解决去不去上幼儿园。
4.我觉得这种情况家长可以和老师沟通一下,五岁的孩子应该已经过了与父母的分离焦虑期了,这个年龄在幼儿园有很多他们喜欢玩的东西,不想上学可能是在学校里遇上什么不愉快的事了,如果父母与孩子沟通孩子不愿说的话,就该与老师沟通交流了。
5.借助绘本之力,克服孩子入园恐惧心理。绘本《小阿力的大学校》就挺好。相关绘本还有《魔法亲亲》《一口袋的吻》。
老师小结:
1.跟老师有关系。
2.跟朋友有关系。担心跟别人的互动怎样等。
三、我们每天都在和学生打交道,处理好和学生的关系非常重要,其实这种人际关系的处理是有技巧的,想听老师给讲一下非常实用的技巧。比如说,上课的时候,班里学生的课堂纪律非常差,很多学生在说话,老师一再强调纪律都不管用,可以说班里的学生处于一种抵抗型的氛围中,老师因为学生说话找到说得严重的一个学生站起来,另外就有学生冷哼一声说“杀鸡儆猴”,老师在讲话,有一个男生在下面大声说话,老师说他,他很不屑,给老师一个白眼,这种班级该怎么去管理课堂呢?
2组
1.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如果行成了这样极端的班级气氛,老师是够焦心的。记得我带初中学生时,孩子这样对过我,本能反应是以暴制暴。但是我深刻的知道不管用,孩子就等着我们山穷水尽,暴跳如雷呢!最好的办法还是深入了解他们各自的家庭环境,逐个击破。做互相能遵守的约定。
2.老师也要有自己的个人魅力,用自己的魅力影响学生,而不是压制学生。
3.首先,在上课前建立规则,规则是自由的保障,把当老师或学生讲解或演示时,其他同学要做到认真倾听,这是彼此的尊重。其次,做好约定。
4.先开个班干部会,了解一下班级纪律差的原因,再单独找那些经常说话的。
5.如果这是第一次上课发生的情景,我觉得老师应该耐着性子和孩子沟通,制定上课规则,并大家共同遵守。
6.其二,除了那些主动挑事的孩子。正旁观者的三观是非常重要的。没有了观众,他们也就没有那么嚣张了。
7.不知道是几年级孩子这么嚣张。如果是小学低年级,可以用多表扬的办法。一上课,老师先摆一个坐端正的姿势,然后表扬班里表现好的个人、小组、同桌等。
老师回复:
1.不容易。班里已经形成了风气。
2.从群体心理学上说,一个人捣乱,另一个人冷嘲热讽,多数人还是冷静的。可以从经常唱反调的几个同学入手,找他们谈谈,看有什么原因:老师的,同学的,或者是家庭的。如果几个人唱反调,不管的话,唱反调的人就会慢慢增多。
3.人为设置班级对它管理,忽视了组成班级的同学。把问题交给班级解决,把问题定位成班级的问题,讨论班规,制定规则,举手表决,遵守班规。
4.跟同学的关系,小学阶段老师说了算。青春期,学生喜欢老师,也会喜欢这门课,反之亦然。面对中学生,里边有友谊的成分存在,亦师亦友是好的状态,但不能混。老师要会和学生的关系灵活切换。
5.人际关系处理的技巧:最难处理的是人际关系。最难处理的人际关系是亲戚关系。如何处理好:一不小气。二大格局。任何问题都是小问题。三对学生真诚。真诚不代表所有话都说,但可以和学生坦诚地交流。有一说一,有感触说感触。私人交流的时候,把他们课堂上的表现客观描述,不带评论的说出来,让他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合适。不需要指责,都可以意识到。
四、近五岁的小男孩,玩游戏时候不如意就生气,没有耐心。比如玩积木,自己拼不成就生气说不玩了,还摔东西。该怎么培养他面对挫折不断探索的毅力?
2组:
1.遇到这种情况,父母亲不仅要在言语上安抚孩子,鼓励孩子,而且要亲自动手和孩子一起坚持重新玩积木,在神情和动作上都表现出一种耐心,这样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受到感染。
2.多带孩子参加劳动,在劳动过程中,有甜有苦,有汗水,有喜悦,有困难家长和孩子一起解决,慢慢地,他就会正确对待失败了。
3.这可能与父母平时的言语有关。孩子做事不成功时,父母总是用批评、消极的语言对待孩子,使孩子不能正视挫折失败。
4.孩子可能只是在宣泄不满的情绪,但是需要家长合理疏导这种情绪,而不是让情绪控制行为。
现在小学低年级孩子也存在类似情况。一道题看一看不太会做,就空题了,不肯动脑筋去深入思考。
首先让孩子认同,凡事很容易做到的,别人也能做到,这是不具有挑战性的。如果想要拥有自信,那么无论做什么都要有再坚持一点的毅力。陪孩子挑战几次成功的体验,让孩子记住这种美好的体验。逐一应用在生活的各种情况。
5.第一,陪伴孩子做完每一件小事。第二,边做边讲方法,不要完全等孩子有问题才去解决。第三,注意家长示范作用,控制自己的情绪。高知家长情绪化少,孩子对情绪的掌控较好。
6.孩子是不能面对自己的失败,因此有了情绪。家长可以安慰他,理解他,这样孩子的情绪平复了,家长可以陪孩子一起研究如何搭积木,孩子就能再次把精力放到怎样拼积木上。
老师回复:
1.挫折教育的重点在挫折反应教育上。
2.父母做亲身的示范。父母可以在玩积木中故意把积木撞倒,朝正确行为的反应方面去塑造。亲社会多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