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12月继续放任自流,完全没按照计划读书。我倒也不太想自责,反正读书这个事情,需要承载“投资”理念,即个人价值通过读书去提升,同时也需要承载“消费”理念,即,有些时候得娱乐下自己,或者用书籍来抚慰灵魂。
不过到底能不能“抚慰”?这还得看“书”和“灵魂”能否匹配。这个月有需求,所以看了两本佛教的书籍,效果还好。
下面是我12月读过的5本书,当然比计划少了1本:
1.《疯狂年代(上)》[日]中野京子 著;
2.《关于生命的一切--给青年朋友的21封信》[印度]克里希那穆提 著;
3.《丈量世界》[德]丹尼尔.凯曼 著;
4.《我父亲是恐怖分子》[美]扎克·易卜拉欣,杰夫·盖尔斯 著;
5 .《近乎佛教徒》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著。
这5本书中,《疯狂年代》算是法国大革命前后的八卦史吧,你大概可以通过此书洞悉一下那些英国国王王妃、法国国王王妃、德国国王王妃、俄国国王王妃。。。他们大体上都算一大家子,表弟表妹堂弟堂妹的你娶我,我嫁你,你干我,我干你;另外一个好玩的是,所有电影上美轮美奂的欧洲宫廷,那些翩翩起舞的帅哥美人,都只是拍拍电影的,他们实际上很不爱讲卫生,一个月也就洗一次半次的澡,估计头发都能拧在一块儿,跟涂了两斤发胶效果一样一样的;身上跳蚤估计也应该不少,一张嘴也许能熏你一个跟头。
《丈量世界》还蛮值得推荐的,这书主要是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展现了数学王子高斯以及博物学家洪堡各自传奇的一生。洪堡先不说,他坚持用脚去丈量世界,走遍了千山万水,识得每一叶草、每一朵花;而高斯,诸位只需去网上搜索下“如何用尺规画正十七边形”就知道他有多牛逼了。而我的感慨主要来自于,看了这些天才的人生,虽然他们未必就一生幸福美满(事实上,很多人不是),但他们有自己的热爱,他们专注于自己的热爱,这实在算是件让人羡慕的事情。
《我父亲是恐怖分子》是本几万字的小册子,给你提供了一个视角,即作为恐怖分子的亲属,到底怎么看待恐怖主义?在主流社会与家庭信仰中到底是怎样的纠结和矛盾?
在我看过的所有佛教书籍中,最爱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的《正见》,因此在情绪低落时专门找来他的另一本书——《近乎佛教徒》翻看。同样很棒。在这个“仁波切”横行,已经近乎贬义词的时代,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带给了我真正的智慧,你感觉他讲的东西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实实在在近身左右的。你是完全听得进去的。
另一位心灵导师则是大名鼎鼎的克里希那穆提,他的东西就属于特别的“虚无缥缈”,可是又别有魅力,这个月看的《关于生命的一切--给青年朋友的21封信》,与之前看过的《生命之书》,以及《如其本来》,在本质和体验上都近似,几乎可以用我最喜欢的那句引用来概括:
你可曾安静地坐着,不专注于任何事物,也不费劲地集中注意力,而是非常安详地坐着?这时你会听到各式各样的声音,会听到远处的喧闹声以及近在咫尺的细微声响。这意味着你把所有的声音都听进去了。你会发现自己的心在不强求的情况下产生了惊人的转变。这份转变里自有美和深刻的洞识。
2016年1月,我计划读6本书,分别是:
1. 《独裁者手册》布鲁斯.布鲁诺.德.梅斯奎塔 (美国)著;
2. 《学会提问》尼尔.布朗(美国)著;
3. 《城堡》 弗兰茨·卡夫卡 (捷克)著;
4. 《人间失格》 太宰治 (日本)著;
5. 《镜子:照出你看不见的世界史》 加莱亚诺 (乌拉圭)著;
6. 《生活中的道德困境》莱纳.埃尔林格 (德国)著。
最后想说的是,在我二十岁时第一次听到听李宗盛的《凡人歌》,完全无感,觉得这个歌节奏又慢,唧唧歪歪,一点也不好听。可是现在完全听懂啦:
多少男子汉 一怒为红颜 多少同林鸟 已成分飞燕 人生何其短 何必苦苦恋 爱人不见了 向谁去喊冤 问你 何时曾看见 这世界为了人们改变
可见这个世界,从来不会因为你改变什么;但岁月又可以改变一切,改变你对这个世界的看法。这样多少圆满了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