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从一七年暑假八月份接触《简书》,至今写了六十五篇文章,九万多字。
我得感谢鹿邑唐集的董爱华老师,是她指引我在《简书》上写文章。董老师告诉我《简书》上大伽云集,各路高手都可以看到你写的文章。
就这样,我走上了《简书》这个官方平台,开始在上面写文章,发表文章。我每写一篇文章,都投到《简书》上五个专题,让八方神人评点。
刚开始,我的《定格的故乡》、《老师,还记得我吗》两篇文章被《简书》推首。董爱华老师在微信上发出三个大拇指网络符号夸赞我。那时,我感到,被人表扬,心里特舒服,特高兴。
接着我用电脑在《简书》上写文章发表,初步用电脑登录《简书》,费了好大劲,操作流程不会。是董老师一点一点,一步一步教给我,不厌其烦,耐心细致的用微信和我聊操作过程。
那个夏天,我因结识董老师而高兴、愉悦。在她的鼓励下,我用文字倾吐心声,用文字慰藉我的灵魂,用文字默然回望我的童年,用文字朴真已逝的光阴,用文字思念远方的亲人,用文字填充我的思维空间,用文字娓道流淌心田的岁月河。
聒噪的天,知了扯声嘶鸣。我汗流浃背窝在一间屋,整天写,不停的写,有时连吃饭都不顾。
渐渐的在《简书》上,我熟识了好多人,慢慢因文字,因喜好写作,结识了好多未曾谋过面的朋友,包括董爱华老师,虽在同一个县城,至今不曾见过一次面。董老师很棒、很优秀,儿子上了武汉大学,闺女在国外留学。她在自己的公众号“董轻烟”上笔耕不辍,创作了很多优秀作品。
我因有了这些朋友,有了《简书》上的九万字的作品;我双手合十的谢谢这些不曾见过面的朋友。
我也因此在那个夏天,向我校王海中校长提出重新拾起老君台中学文学社。王校长随即在手机短信中回复“收到”,那时那刻,我的心情有种压抑而喷发的喜悦。
或许有人会嗤嗤一笑,或许有人爆口冷笑话,或许有人开灰色的幽默。这都属于正常,如果没有“或许有人”就有点不那么正常了。
王校长把此事汇报到刘校长那儿,刘校长立即在全校召开了老君台中学《红杏》报复刊大会,会上特邀了县文协主席候钦民,还有老子研究会专家周西华。
刘校长热情洋溢的讲话,鼓舞了台下的《红杏》报编委成员。
我们鼓足勇气,在主编马老师的领导下,四期报纸顺利完成。虽有艰辛,但一路丰甜。
别人说什么?你不能堵住他们的嘴,我相信“正清和”的精髓理念,“正”为儒;“清”为道;“和”为佛。心胸坦荡,人来人往,不足为“污”、为“浊”、为“腐”而牵挂于身。
哎啊,吸一口清凉的大气,清清爽爽,明明白白,花开的月圆,破晓的晨曦,美了,灿了这个世界。
当我在微信群,朋友圈转发有关《红杏》编辑的电子书时,山东潍坊的莲姐,“青锋暮寒”老弟。他们都相互转发,点赞,我真真的感动着,感谢他们的鼓励和陪伴。
莲姐也是在教育上奉献了三十多年的老教师,我的同行;“青锋暮雨”是位年轻有为,一身正气的法官。
“平凡岁月”是北京的一位大哥,也是搞教育教学的,我们也压根没见过面,但他从我上《简书》写文章开始,一直为我点赞,我都不知道他怎么那么准时准点,我的文章一出来或转发朋友圈,他随即就点了赞。
谢谢你,我的未曾谋面的朋友。
白周涛、四川达州的“七昕月”这两位都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周涛现在做文案,喜欢文学,在平台讲“张爱玲”、讲“鲁迅”、讲“曹雪芹”、又讲了现在的歌手“朴树”。由此我去发现朴树、了解朴树。朴树在唱“送别”时的泪流满面,曾感动了我。“七昕月”是警校刚毕业的大学生,前段在天津实习,现正奔赴新疆实习。帅气的小伙,特别喜欢文学,喜爱写作。
热爱文学,结缘人生,互诉对这个世界的挚爱,互诉对这人世间一切一切的随心的抒怀。
我相信灵性的东西存在,我相信灵魂精神的存在,一树一木,一山一水,一石一土都有千亿年的风化。初始的文字刻在龟甲壳上,也是很有灵性。
我们因这个荡漾在时空的文字而相识,因文字相互鼓励,因文学而探讨人生,因书写而沟通思想。文学是架在天空中的大道,虽远在天涯,却似在咫尺,我们虽未谋面,但心相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