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一本书,名字是《这样写出好故事》,作者是詹姆斯·斯科特·贝尔。书中提到,小说的结构以三幕式为基础。从开头到第一个高潮,是第一幕,转折点也就是第一扇门,一旦打开这扇门,主角穿过其中后,将不能再折返,故事将会进入到白热化发展阶段;第一扇门到第二扇门之间是第二幕,而第二扇门这个转折点,同样是将主角推到一个无法逆反的境地,直至最终进入第三幕,也就是小说的高潮。
试着用这个思路来对最熟悉的于晴的小说来进行分析。
《南临阿奴》中,第一扇门是皇帝死去,阿奴被陷害毒杀皇帝入狱,而在听闻徐家人全灭的消息后精神崩溃,她的生活再也无法逆转;第二扇门,则是阿奴来到边关,守护南临,故事进入高潮,很快又来到结尾。
《有女舜华》中,第一扇门来得相对早一些,这正是絮氏舜华之死,并且灵魂进入崔舜华体内,从此舜华被推入到一个自己无法离开的位置,只能继续维持着现在的生活。第二扇门则在絮氏舜华再一次死亡时,以两个相同又不同的时间节点,作为进入第二幕、第三幕的入口,实在是一种巧妙的设置。
《就是皇后》中,徐达的头儿秦大勇之死、徐达本人被西玄流放到大魏,就是第一扇门被打开之时;大魏太子李容治的登基过程,是第二扇门被打开了。那么,徐达的死亡,又该怎么算呢?
“家佛请进门”中,马毕青去世、万家佛自愿做瘟鬼而救回妻子,就打开了第一扇门;一家人一起逃离鬼差追捕,终于进至陀罗山,是进入了第二扇门。果然,于晴的很多小说,采用的都是这样常用且最好用的三幕式结构,因此小说结构明确,条理分明,再加上于大的功底,真是让人百读不厌。
另外,作者提出,除了在结构上设置两扇门之外,在第一幕中,还需要设置一些有趣、起伏不大的情节,增强小说的可读性。这一点是必不可少的。若一本小说在开头不能很快抓住读者的兴趣和视线,那么又怎么吸引人逐渐发现其中的美好呢?
从初三看到于晴的一本旧书《请不要把眼光离开》时起,就深陷在于大编织的世界中,一发不可收拾了。同时代的古灵、席绢等人虽然貌似更负盛名,然而在我看来,于大的书才是最让人百读不厌的,甚至二十多年过去了,我还在一遍遍读她的小说,即使在这个年龄,我应当是逐渐脱离了第一个阅读层次,更倾向于阅读厚重而经过时光考验的经典书籍,但对于于大的书,却还是放不下的,每当泄气、心情不好时,就会通过读于大的小说来感受温暖,或是获取力量。
于大小说中值得推敲、分析、学习的地方很多很多,果然学习是有用的。若是不读这本《这样写出好故事》,又怎能发现其中运用的结构知识、创作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