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有静静地听着滴答的雨声了,我对着电脑沉思良久。一个真实存在的人,免不了矫情和感性。想到来到这里支教的初衷,没有那么崇高,只希望能够做一些力所能及,去让身边糟糕的现状做些许的改变。
这是一个苦的让人心碎的地方。
生活环境艰苦,馒头配咸菜就是一餐。晚饭时,看着孩子们都端着没几粒米的碗,心中不免有些心酸。来到这里支教的同学都不敢带零食,怕打破孩子们的生活节奏。
教育资源落后,全校一百多个小孩只有两位常驻教师。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艰苦、亦或者是教育的趋高性让这里的老师去乡里,乡里的老师去城里。残酷的事实让大家无能为力。记得高中老师说过:“中国的教育不是靠一部分人的很大努力,而是靠大部分人的一点点努力。”在拔苗助长的年代,最难的是不忘初心。最好的教育应该是,默默付出,一边灌溉一边守护,然后静静地等待花开。
教育的贫乏也体现到了对孩子们的心理疏导上。长期留守的儿童最大的问题就是:很少有人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也很少有人告诉他们外面的世界。今天是我来的第一天,晚上孩子们吃完饭之后,一个小姑娘迟迟不愿离开。我走过去,拉着她的手,她也抬起头,眼神清澈地看着我,问我:“老师,您是新来的吗?那你是教几年级啊?会走吗?”。一连串的问题,问的我手足无措,也体现了长期留守生活给他们内心带来的波澜和斗争。我无法用语言描绘她透彻渴望的眼神,也无法描绘她内心的不安,这也许就是文字的苍白与无力。
但是这里也有爱的让人流泪的教育。
生活节奏缓慢固定,按时起床,按时上课,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和孩子们在一起。吃完晚饭过后,和孩子们一起坐在板凳上吹着风。晚风拂过脸庞,带着山里些许的雾气。孩子问:“老师,你累不累啊?你会不会太累了和其他老师一起走啊?他们下周就要走了。”门口的老大爷说:“别听这些孩子瞎说,祝你以后找个好工作。”大爷不是不懂这里教育资源匮乏,只是他觉得这些支教老师都不属于大山,就像这些孩子也不属于大山一样。
想说的太多,能做的太少。
你年轻着,自由着,总要去做一些事,让爱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