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记得《奇葩说》的麦孜燕分享过这么一个被提问的经历:
——新疆人是不是特别会烤羊肉?
烤肉嘛,肉串签子上,两面不停翻转就行了,谁不会?
汉人自信一点,撒点孜然窜上肉转几圈,你们也可以做的很好。
作为土生土长的广东人,我经常也被问道:
——听说广东人特别爱吃甜还什么都吃?
不好意思我挺挑食的我愧对广东人的身份了?
我是特别爱吃辣的,但我不吃内脏不吃老鼠不吃胡萝卜不吃各种虫子……给我一点时间我可列满一张A4纸。
虽然有点哭笑不得,但我并不是抗拒刻板印象。
福尔摩斯利用着装密码推断人物性格特征,根据行为动作品特征推断心理活动,甚至随身物品使用程度、磨损位置角度痕迹判别出个人社交状况。
《lie to me》利用面部微表情识别嫌疑人的说话真实程度。
刨除戏剧夸张成分,两套剧都是利用刻板印象,挖掘有效线索,实现破案。刻板印象是固有观念的应用,帮助迅速形成感性认知,提供便利。
02
如果刻板印象能帮助获取破案线索,我们还要担心什么?
心理学上有个“归因效应”,大概意思是:大脑一旦形成了印象,就很容易自动搜集与判断相符的事实,并且忽略与判断不符的事实。
一些耳熟能详的星座分析套路包括:巨蟹的顾家,狮子的敢爱敢恨,天秤的浪漫,天蝎的记仇。
你注意到巨蟹座的朋友非常擅长于下厨,这种行为与顾家的特质相符,于是进一步加固了脑海中”巨蟹座果然顾家“的印象。
但是,你会忽略,这位朋友是一年才下厨不到五次,而这次下厨的目的是为了与伴侣来一场烛光晚餐的浪漫体质。
你也忽略了,这位朋友精心准备了一瓶价值好几千的红酒——只因为伴侣的前任曾经准备过一瓶两千多的红酒,暗暗较劲的记仇体质。
于是感慨:星座分析真tm准!
下次再看见类似分析,再热衷的分享,潜意识寻找证据说服自己,最后形成循环。
大脑容易接受到随机的印象引导,通过归因效应的引导,形成偏离正常认知越来越远的轨道。
这也与“幸存者偏差“现象类似:
100个创业者中,99个都失败了。唯一的成功创业者获得了巨大的媒体曝光,而失败的99人因为事例缺乏新闻价值,未有媒体曝光。社会大众,只看到成功的1%便以为是100%,而忽略了真正99%的失败率。
03
即便是精密仪器生产,也有存在可容忍范围内的误差,以及残次率。
刻板印象也应该有一个内心预期的偏差范围,以及预测偏差带来损失的接受预期。
比如某知名天使投资人的工作邮箱,可能每天接受上百份各色的投资计划或是创业计划。
99.9%的邮件会自动导流到垃圾邮件——尽管这样他们有0.01%的可能错过一些真正有价值的项目。
但他们愿意付出错失这个0.01%的可能,去换取信息过载的安宁。
他们职业生涯范围内可能已经与业内99.9%的有价值项目接触来往,剩下的0.01%尚未发掘的项目寻找成本太高,边际效应递减,不值得。
接受预期范围内的损失,是提高利用刻板印象效率的最优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