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引力》 截止今天(2017年7月30日) 评分7.5。 其中四星39.7% 三星28.2% ,第三位是五星 22.7%。总评分人数1452人。按说这样的大数据 可以表明它在观众心目中的实际评价了。
在过去一周内,我都不知道该给它怎样的评分。画质,我会给5星,音乐也很棒4星,剧情前三分之二勉强3分,而后三分之一我给4星。至于观后的收益,这是我一直在考虑的事情。
先来交代下背景
这部片子,是我在上周t城的吴晓波读书会线下观影活动中 专程去看的。花几个小时去了解些新的视野 是我喜欢的事情。尤其,据说这部片子个创业有关,内心的话题正好契合了我对心理学方向的研究。
所以站在这个角度,我对这部片子可能有着高出平时观影的期待。或者说可能它绝对是一部好片子。只是站在自己角度我个人对它有些苛责成分。
先来说说我个人的失望。
前多半部分,用碎片的方式交代了各个创业主人公的背景,初心,以及创业途中的沟沟坎坎。如果说如果我二十来岁需要找初心的话,它会是一部好片子,可能我会感动会流泪,回想我的初心是什么,我是否应该摆脱各种人的眼光坚定自己要走的方向。但是站在几近不惑的年龄,是不太容易感动的。尤其是,这些年接触互联网较多,身边的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创业的很多,起起伏伏远比电影里更真实和残酷。而真正能做下来的百不过其一。现实生活远不如那么美好。相信正在经历创业的朋友看了以后可能并不能吸收太多养分,这不是一部教我创业的片子。
看到有朋友评论说,它像一部广告片。的确有些是,我想独立电影可能需要考虑盈利模式,会有些广告赞助也是可以理解。但是对于7位主角的描述,也有些像是广告,因为传达的信息太过正面太过美好了。短短90分钟描述7个没有关联的故事,其人物自然不可能鲜活立体。那么还会有其他人为的原因吗?
观影后,由于组织方也有和导演有线上互动,因此我含蓄的谈到这个问题。如果我的理解没错的话,回复是,毕竟这是纪录片,7位主角不是演员 是现实中实实在在的创业者,他们需要顾及自身或者品牌的形象,可能有意无意的做了些印象整饰,美好的一面自然是暴露的多于负面。这一点我没有想到,但是仔细一想是理解的,每个人都有愿望展示自己好的一面,就像我们对待朋友圈一样。而创业者更为需要。
再来谈谈我欣赏或者感动的地方
回到我观影前,自带的两个问题:
1
在被自己的内心的引力,吸引着向前走之前,如何确定这就是唯一的可以跟随的部分。不是昙花一现,不是小猫扑蝴蝶,不是当时情景下的屁股决定脑袋?这是个很大的话题,我希望能在观影中捕捉到那么一点信息。
2
情怀是非常重要的 必不可缺的要素。但假如它是单一的要素,那么我可以肯定的是,它是一个陷阱。如何把情怀落地,成为一个商业模式之前 哪些要素与它正相关 比如吸引亲友伙伴支持,这是我关心的。
影片中,最令我感动的人物有两个,一个是TINA(钱海英),一个是庄仔(庄崧冽).
如果没有记错,这是片中唯独两位有家属入镜的。我们可以从中探究一二。
我们先来说说 庄仔。
他有一位“咖啡教父” 没错,这名字是他亲口说的。这位老大有着情怀 不图名利不图钱 专心种植着他的咖啡园。影片中有多次提到那句“咖啡是我的梦想” 我记得影片中还有交代一个细节。庄仔尝了两颗咖啡豆,“教父”说一颗就好两颗浪费了。庄仔试探说想挖一颗咖啡树带回去,被回绝了。我相信内心的引力,只是当我好奇这种引力是哪里产生的时候,这里有了一丝线索。内心有引力的人 通常不会单一存在,可能周围就有这样的榜样,比如这位大叔。我一直相信只有不图暴利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创业者,因为内心的淡定才能不惧诱惑 审时度势做好每一次判断。那位大叔是一个很好的榜样。此外,有没有感觉到大叔和庄仔的交流很像我们日常里长辈和子女的相处模式?大多数父母似乎都有个共同的“习惯”-并不看好子女。然而作为子女嘛,时不时也会想着 我就要好好做给你看 总有一天成为你的骄傲。这一点我不太清楚是我的揣测还是,庄仔和“教父”也有着类似的模式。总之,我看到庄仔的耐心,看到大叔最终给他的支持,如果没记错大叔后来答应给他很多精心培育的咖啡种子。
再来看看tina
Tina是七位创业者中唯一的女性。我也是女性,因此可能会更多注意到她。
为什么tina的内心引力是办国内极限运动的电影节。影片有交代,她自己就是极限运动爱好着。换做是谁在孕育宝宝过程中也是有些落差的。在突破社会角色的转变以及带宝宝期间做些有自我价值的事情,办国内的影展恰恰是一个很好的平衡点。
创业的女性很了不起,因为创业的压力远大于哪怕是总需要加班的工作。很多男性尚且吃不消(现实中不少是患病甚至猝死)更何况是女性,她们需要平衡更多社会角色。如果大家也看了电影的话,会发现她的宝宝还在襁褓中,tina的母亲并不在身边,婆婆似乎也不在。独自带孩子是非常辛苦的,身边太多女性在孩子出生一两岁已经精疲力竭。是什么可以支撑她的梦想? 是人 具体来说是团队以及亲人。我记得影片中有一个细节,Tina在家里开电话会议,突然间听到有孩子的哭声。按照我们平时的逻辑,既然事业重要 那么家事先放一放 这样才是个好的创业者。荧幕上的不是,Tina和电话那一端说孩子哭了,电话需要先中断下。那个动作的神情从容自然,不像是为了电影刻意为之。我们可以猜测,那么“心安理得”的做这个决定,在其团队里是可以被理解的。我们继续说这个镜头,接着是tina方向电话转到身后的房间,推开门,我以为一个哭闹的孩子正在小床上挣扎。结果不是,孩子在父亲的手上。也就是说这个小小的婴儿在母亲没有到来前,有父亲先做了安抚。心理学精神分析下有一门课是关于婴儿观察的。有过相关了解的同道已及做妈妈的女性一定知道,早期的依恋关系会影响人的一生,而依恋的形成就是在一次次对婴儿的快速回应中。妈妈们或许不用清楚这个理论,但是出于本能也会急于放下一切快速回到宝宝身边。我们可以想象,有很多次发生宝宝和创业是冲突的,是什么让tina可以踏实创业,答案就在上面,她有体恤她的团队以及支持她的家人。(当然,由于时间关系,这里没有展开,她对该领域的熟识,对两国文化的了解,以及有机会直接和核心人物登门拜访 这些对创业都是很重要的因素)
一不小心随感写了两千多字,很啰嗦,但是感觉只是写到了很少一部分。很多原因是我记不太清,不清楚的画面不好细说,生怕曲解里原意,希望有机会再仔细看一看它。
最后回到电影的初心,有一点点想说的
我绝对相信这部影片希望给我们温暖和力量。但是关于后者,我更相信 现实生活中,绝对不是只有正能量才是有力量的。很多情况下正是黑暗的部分 让你不那么虚幻 不那么飞蛾扑火 让你知己知彼 在上战场之前先做好准备。当你有信心面对黑暗时,你的力量就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