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管子·牧民》,意思为:粮仓中堆满了粮食,人们能吃饱穿暖,不会挨饿受冻,然后才会学习礼仪,产生气节和荣辱观。
由于长期受到战争的消耗,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力潺弱,人民温饱成为问题。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先后提出了改革开放并转移工作重心于经济建设上,以制造业为着力点,国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升。然而,中国制造业给人的印象就如同一座为全球生产和加工产品的大工厂,“中国制造”仅仅停留在了制造,几乎没有什么创新可言。但如今,这种情况正在开始发生改变。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科技创新的主战场,科技创新推动着中国制造的产业变革。在新的工业革命中,结合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只能制造时代已经来临。科技的发展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和产业升级指明了道路和方向。中国制造的创新成果行销全球,高铁、核电、通信、新能源汽车等产品成为国家名片,在激烈的世界市场上迅速崛起。
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2015年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指出,要把结构调整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环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同时提出了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等方面的战略支撑和保障。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瞄准全球新一轮产业发展方向,促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紧密结合。小到产品定制、通过大数据实现精准供给,大到企业提供全流程运营管理,推动产业提制增效。
民族企业是制造业的中坚力量,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力,企业的创新力越强则生命力越强。90年代的世界名企“柯达”,在时代的潮流中固步自封,拘泥生产于胶卷,而被数码相机所打败。反观“华为”,我们的名族企业,秉持着“中华有为”的精神,大力研发自主专利,打造“中国芯”,打破国外垄断,在通讯市场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绩。正是这样的名族企业,给中国制造起了带头作用,使之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国家存在的目的是为人民谋安定,国富则民安。国即是家,纵观历史,弱国无外交,在地球村的大趋势下,不能安于现状止于温饱,国要强,离不开经济命脉的创新,国强方能保民安。是谓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