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父母在城里做生意,我们姐妹几个跟着奶奶长大,只有放寒暑假的时候,才能跟父母进城团聚。自然也跟着父母过城里的年,吃年夜饭,然后全家人围着电视看春节晚会,年过的好生平淡没趣儿。上初中后,在城里念书,反倒留恋起农村来,每到快过年的时候,我们几个孩子抢着回农村老家过年。老家的年夜饭虽然没有城里的丰盛,可年味儿却令人留恋,至今记忆犹新。
记忆里的年始于腊月二十三,据说是这一天灶王爷上天向玉帝禀报人间一年的情况,家家户户在这天吃好的,还把最先做出来的美味佳肴,恭恭敬敬地放在灶王的位置,祈求灶王爷上天说点好话,以求来年风调雨顺,家和万事兴。每到这一天,奶奶还要特地带着我们几个孙子,在院子里所有设神位的地方,烧香磕头,然后放鞭炮,欢送灶王升天。
过了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开始加紧置办年货,年离得越来越近。每到这时,奶奶就忙着做各种美味佳肴,炸酥肉、炸丸子、炸油糕还有陕北最有特色的黄米馍馍,杀鸡宰猪好不乐乎。嘴馋的孩子永远盼望的是美味佳肴被烹制熟的一刻。因为数量多,所以大人们在这一天也不特别限制,贪嘴的孩子总会吃得肚子鼓鼓的,然后在院子里到处蹦哒,翘首等待年的到来。
日子仿佛故意跟我们小孩子作对,越是盼望,时间过得越是缓慢。我们是闻着浓浓的年味儿,踩着置办年货的鼓点,来盼年的。等到一切准备就绪时,已到除夕夜,孩子们欢欢喜喜地贴对联,因为这是离年最近的时刻。
记忆中的对联,需要裁纸、研磨、书写等程序,每到这个时候,我们几个念书的孩子常常会凑到三叔跟前,看他一笔一划的写对联,偶尔还会指出几个错别字。许是不好意思,三叔总是一本正经地说:“你们是读书人嘛!”可是,等到贴对联的时候,我们才显出了读书人的尴尬,总是分不清上联和下联,常常闹得哈哈大笑。在农村,不光人住的地儿要贴上火红的对联,所有的地点都要贴上对联。井边贴上“饮水思源”,石碾贴上“青龙大吉”,牛棚贴上“牛羊成群”,放草料的地方贴上“水草茂盛”,大门口贴上“出门见喜”和“进门见喜”,就连厕所也要贴上“讲究卫生”。贴的时候,端端正正,对每个地方毕恭毕敬。等到院子里贴到一片大红的时候,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了。
贴完对联,已经开启了除夕年夜饭模式,爷爷奶奶、我们姐妹几个、三叔一家围坐在一张小方桌上,看着满满一桌子丰盛佳肴,其实我们早都看腻味了,就等把几桶饮料一扫而光。奶奶仿佛看穿了我们的心思,催着三叔三婶赶紧把饮料打开,偶尔还会喝点葡萄酒,结果一杯下肚,头晕晕乎乎的就睡着了,年也算是稀里糊涂被我睡了过去。
不过,年味儿还未走远,最令人期待的日子是大年初一——拜年。这天我们早早起来,穿着新衣服,看见奶奶正忙着准备包饺子的材料,一边假惺惺的给奶奶帮忙,一边眼睛死死瞅着爷爷的口袋,看见口袋里鼓鼓的,我们就乐呵得合不拢嘴。因为只要含含糊糊地说一声“祝爷爷奶奶身体健康,新年吉祥!”爷爷就会从口袋里掏出没有任何折角的十元大钞递给我们。只要压岁钱到手,即便是奶奶包饺子再忙,也早就不见了我们的踪影。
几个孩子相约走街串户,为的就是每去一家,都能得到几个糖果,直到现在仍然抹不去记忆中的那个甜味儿。不过,最重要的是积赞糖纸,我们几个女孩子暗暗在心里比赛,看谁积赞的糖纸多,等到积赞到一定数量时,就把每一张糖纸叠成扇形的样子,然后交叉串起来,最后挂上小铃铛,就做成了一个十分漂亮精美的糖纸风铃。轻轻摇摆,发出“叮铃叮铃”清脆的声音,荡漾出一阵阵幸福的年味儿。我们把风铃挂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来人就轻轻拨弄一下,仿佛要把年味儿随时追回。
每到过年时,我总会情不自禁拉出记忆里的那些年味儿:跟着奶奶给各路神仙烧香磕头,跟着三叔一起冥思苦想对联内容,跟着小伙伴们出入每家每户积赞糖纸,还有那漂亮的风铃在记忆里摇曳……而今想起,那风铃的声音依然在耳边回荡,那些幸福的年味儿,在记忆里晕开一圈一圈的波纹,倒映出儿时过年的无限美好!
2018年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