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时候真的没有我们想的那么脆弱,看了这本书,我觉得孩子之所以不勇敢,都是被大人的小看给“培养”出来的。
儿童的忍耐力其实是惊人的,只要不吓着他们,给出一个合适的心理预期,他们多半能够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难的事情。
就拿打针来说,孩子大多是怕打针的,并不是说孩子不够勇敢,而是在一开始作为家长的我们做的引导不够,或者说方法不对。大人千万不要以自己的感受去衡量孩子,认为这很简单,只要把孩子摁住了、或哄骗着打了就没事了。家长应教育孩子尽可能平静地接受,并培养他们忍耐痛苦的勇气。
我的孩子其实也是怕打针的,记得第一次我带他去抽血的时候,他看着医生那个针头在哪里摆动,他并不知道怎么回事,反到好奇,在这之前我并没有给孩子做任何的前期工作,所以在针头扎进去的一刹那,孩子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就感觉到疼,从此以后他便记住了医生的样子。后来第二次去的时候哪怕时隔很久他都能预测到自己要被针扎,一靠近就开始反抗。
书中提到,对于必须要让孩子承受的一些痛苦,大人应有几个原则。我发现我也违背了一些原则。
一是平静自若,不要表现出焦虑。如果大人首先一脸焦虑,孩子就会觉得问题严重,会吓着他们。
有时候,我们会以开玩笑的方式去逗孩子,说,“哎呀要打针了,我好怕,你怕不怕?”之类的话,一旦这样说就给孩子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打针是件可怕的事情”这样当然孩子会惧怕打针了。
二是对于为什么要这样做,要用孩子能懂的语言向他说明。比如告诉孩子他现在生病了,需要打针,打针可以治病。不要认为孩子不懂就不去说。
告诉孩子原因,其实孩子还是能够权衡利弊的。
就像是前段时间我的孩子肚子里面长了蛔虫,医生给他来的药竟然是他从来没有吃过的西药丸子,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吃苦的西药那是非常痛苦的,但我告诉他,只有吃了这个药,虫子才会离开你的身体,如果不吃的话,他就会一直在你的肚子里面,那么你的肚子就还会疼。他知道肚子疼的感觉,所以他就答应了要吃了。
三是对孩子所要承受的痛苦如实相告,尽量不夸大也不要过分缩小。比如许多家长带孩子打针时,为了消除孩子的紧张,就说“一点也不疼”,孩子上一次当后,就绝不肯再上第二次当;他们挑战困难的理性和勇气就失去一次萌发机会,并且以后会不信任大人。
四是激发孩子的勇气。儿童的忍耐力其实是惊人的,只要不吓着他们,给出一个合适的心理预期,他们多半能够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难的事情。同时也要给他们退路,不要让孩子为自己流露的“不坚强”感到羞愧。
还是说说前面的吃西药的事情吧。其实我在给孩子吃药之前我就告诉他,这个药很苦,不过正式因为这样,吃下去虫子才会害怕地离开,你坚持一下就好了。说了之后,我还是征求了他的意见要不要吃,还好他答应了。由此可见,其实如实相告,孩子其实还是能够接受现实的。
五是绝不通过哄骗或收买的方式达到目的。有的家长通过“不打针警察就要来抓你”,或“吃了这药就给你买个遥控汽车”等方式达到目的,这是很糟的。哄骗和收买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并不能真正缓解孩子的紧张,还有碍他们的道德发育。
不仅如此,这个方法其实还是很费劲的。
记得有一次我孩子外婆就这样给孩子喂过药,她说你把药喝了,我给你一颗糖,结果孩子很高兴的答应了,但当药一到嘴边,他马上就开始叫苦,迟迟不肯喝下去。孩子只当这是一次任务,并没有想到这是为了给自己治病。
哭也一样疼。
对于打针要哭的孩子来说,出了告诉他为什么打针,我们还可以告诉他,其实哭也一样疼。我觉得这个要建立在孩子能理解为什么要打针的基础上,他才能更好地选择哭与不哭,因为这时候在孩子那里,打针已经不可避免了。
不过引导还得早早地开始,虽然孩子可能刚开始并不能明白什么意思,但慢慢地他就会明白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