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0月1日,众人期待已久的新中国成立50周年阅兵仪式上,国产三代坦克顺利驶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在国人为之骄傲欢呼的同时,外界为之惊诧时,人群中有个老人眼里溢满了泪水,用左手缓慢而又坚定的敬了个军礼。
当时国际坦克界都是“尊西贬俄”,把西方120毫米坦克夸上了天,大肆批评俄罗斯的125毫米坦克,而99式坦克就是选择了125毫米的主炮,引起了诸多军迷的讨论,到底是什么样的设计师才会选择125炮的设计呢?
就在外界热烈讨论时,祝榆生早已回到京郊槐树岭大院里埋头研究着。
祝榆生何许人也?他年轻时考入黄埔军校,投笔从戎参加八路军,上前线打过日本鬼子,先后改进过20多种武器和战斗器材,参加过解放战争,被炸断右臂,建国后被授予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1960年,被授予大校军衔。光是这些,都足以让人骄傲吹嘘一辈子,而对于祝榆生来说,这还不是最厉害的。1984年,时年66岁的他成为三代坦克设计的扛把子人物。
(图源网络)
66岁,这样的年纪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早已赋闲在家,享受天伦之乐了,祝榆生退休时的打算也是这样的。
中央一道命令让祝榆生开始了另一种生活,他成为了三代坦克总设计师,搞了大半辈子火炮的祝榆生得到这个消息时,直接就拒绝了,像他这样大的年龄了,去做一个他从未涉足的坦克领域,真的是难为人。
奈何架不住时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的邹家华“三顾茅庐”的诚意,祝榆生勉强答应了,但仍心存疑虑,上级知道后,给予了祝榆生“三权”,即三代坦克研制的用人权、财务权和技术决策权。
看到上级给予的信任,祝榆生因赋闲在家沉睡的雄心,苏醒过来。不就是一个坦克嘛,想当年用步枪、大刀打鬼子、排除火炮故障,上刀山、下火海,他祝榆生何曾怕过。于是他重出“江湖”,挑起了这份被无数人质疑的任务重担。
然而对于几经沙场,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信念深深地刻在骨子里的祝榆生,想尽办法在有限的条件下,完成任务。
搞了大半辈子火炮的祝榆生在之此前根本没有接触过坦克设计,而当时的中国二代主战坦克也造不出来,没有多少能够参考的数据,为了弥补这方面的空白,祝榆生将自己埋在书堆里,翻阅大量书籍,掌握了各种常规兵器和兵器系统的知识和技术,为日后三代坦克技术方面的科学决策打下坚实基础。
他在技术上提出了“高综合、系统取胜”的理论,在运营方式上实施了“边投资、边回报、良性循环”的措施,不仅有效地解决了我国工业基础落后的问题,还将成本收回来。
在工作中,祝榆生是个典型的工作狂,自从成为三代坦克的总设计师,祝榆生就没有了假期,这个七十多岁的老头坚持亲赴一线,几乎从不缺席。读书研究问题,夹着十几斤重的资料来回奔波于各个实验场地,组织召开研讨会,构成了二十年几乎每个日日夜夜。
(图源网络)
因为没了右臂,祝榆生掌握不了平衡,经常摔倒,年龄渐长,摔倒的次数也越来越多,最严重时摔断了三根肋骨,可祝榆生坚持参加会议,会议结束后,他已经无法站起来了。被送到医院后,这个倔强的老头在病床上听完了技术汇报。
在研究的二十年里,祝榆摔倒过无数次,无数次站起来,最终成就了他人生的巅峰,创造了一个奇迹。
国产第三代坦克的诞生也是在研究人员无数次跌倒后,无数次站起来造就而成的。
功成名就的祝榆生,本是最有资格出现在闪光灯下接受民众的赞扬和钦佩的,可是没有。
当众多人称赞祝榆生为“独臂神师”时,他不以为意。
当诸多媒体采访时,他婉言谢绝。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网上能够有关祝榆生的消息寥寥无几。
当组织要给予他相应的职称,祝榆生却认为自己不够科学家的标准,谈不上什么学术成就,一直在推辞,不主张申报院士。
(图源网络)
祝榆生一直保持着老一辈人的优良美德,谦恭、淡泊、勤俭,对人平和,从不居功自傲,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奖励的二十万全部退还,他掌管着近亿元科研经费拨款财政大权,生活却十分朴素,办公室只有十平方米,住所也是60年代的老房子,连客厅都没有。
他默默地选择退到闪光灯的后面,过着平淡的生活,直到逝世。
祝榆生离开时,也是那一辈科技工作者一贯的作风,默默无闻。
央视记录片《军工记忆》中有一段话:“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会有不同的人追求不同的价值观,但是如果这个社会、这个民族还有希望的话,它必须有一代人一代人的里面要有一批人去追求一个崇高的价值观去追求一个以民族振兴、国家振兴为己任的这样一种价值观的人,必须每一代都这样的人出来,这个国家才有希望。”
祝榆生、程开甲、于敏等无数隐姓埋名的科学家们就是那一批人,为了这个国家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为中华民族塑魂,为人民的未来开路,即使他们生前并不为人知。
(图源网络)
英雄虽逝,那个时代也已经过去了,而这些为国家隐姓埋名的科学家们制造的大国重器驰骋在大好河山的前线,守卫着他们深深热爱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