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敢肯定,你一定没看过这部电影。
先让我贴一张大图来过过瘾。
豆瓣标记人数不足500人,但我一直喜欢这种冷门又好看的电影。
因为我总觉得,小众的才是好的。
片名叫《Le Week-End》,《蜜月重温》是其正式译名。
导演 罗杰·米歇尔 Roger Michell,你可能没听说过,但你一定知道《诺丁山》(Notting Hill 1999),就是出自他之手。
女主 琳赛·邓肯 Lindsay Duncan,我之前介绍过,是《托斯卡纳艳阳下》(Under the Tuscan Sun 2003)里吃冰淇淋很优雅的那位女士。
剧情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一对老夫妇利用周末去巴黎度蜜月,以庆祝他们的结婚周年纪念日,但是在那里遇到了一个老朋友,让他们对婚姻和生命有了新的感悟。
然而,当他们兴致勃勃地从英国伯明翰来到巴黎,一开始就遇到了一些小麻烦。
首先是订的房间,正在装修不说,因为重新粉刷的缘故,墙面还是米色的。
这让妻子Meg大失所望,一气之下,打了个的在巴黎市区游荡。
车窗外梦幻般的巴黎,使得刚才的扫兴很快烟消云散,像乡下人进城一样兴奋。(跟我当初一样)
Meg在一个看上去很豪华的酒店前停了下来,价格都不问就住了进去,还是以前英国首相布莱尔住过的套间。
然而,这是要付出代价的。
但是,喜悦的心情过了没多久,老俩口又像以前那样吵起来。
比如,用尽毕生的积蓄给儿子买的新房子,还没决定好浴室的装修用哪种瓷砖。
然而,儿子整天无所事事,就知道待在家里看电视。
再或者,像这样。
跟你那根香肠比起来我还不如看埃菲尔铁塔。
到底是首相住过的酒店,视野、采光都很完美,埃菲尔铁塔一览无余。
虽然妻子很冷淡,但是丈夫还是对她忠贞不渝。俩人吵架的对白也是很俏皮,各种嫌弃对方,也透露着生活的琐碎和无奈。
不过吵闹之余,也有很多温馨的场面,像刚结婚的俩口子。
比如,在这个蒙马特的斜坡上,丈夫Nick要吻Meg,但是Meg不从,结果摔了个马大哈。
再比如,两人一起寻找餐馆。
要么嫌太吵、要么太冷清、要么人太多、要么不够巴黎。
不过,最后总算找到一家还算满意的。
这家餐厅我在猫途鹰TripAdvisor上找到了,评分4分,还算可以。
吃完大餐接着逛,老夫老妻来到了蒙帕纳斯公墓Cimetière du Montparnasse,这个是免费参观的,位于塞纳河左岸,圣日耳曼德佩广场南部的蒙帕纳斯区,属于巴黎十四区。许多法国文艺知识界精英的安葬之处,比如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诗人波德莱尔、数学家庞加莱、汽车工程师雪铁龙、存在主义作家萨特和伴侣波伏娃、社会学家涂尔干、新浪潮导演兼作家杜拉斯等。
(可惜上次因为行程太紧这个地方没去成,找到一篇博客,感兴趣可以看看 蒙帕纳斯公墓 )
这一场景在许多知名导演合拍的电影《巴黎,我爱你》(Paris, je t'aime 2006)中也出现过,只不过,Meg和Nick在这里进行了一场带点哲学性的对话。
那就是,你明明有绘画的天赋,并且懂音乐有才华,为什么还活得这么衰。
现实生活又何尝不是呢?有才华的人很多都被平庸所淹没。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部片子可以当做 理查德·林克莱特 Richard Linklater “爱在”系列的第四部——老年篇,磕磕绊绊吵吵闹闹一辈子,但是谁也离不开谁,儿女们都长大成人,老年生活开始变得有些凄凉,担心自己早期痴呆、胃癌、皮肤癌,还有婚姻危机,互相猜忌和不信任。而且回首自己的大半生,除了兢兢业业当老师,没有什么其他成就,临退休前,还被下面的学生给举报了。
当他们带着生活的不如意来到巴黎时,所有的这些都可以被短暂的周末假期所冲淡,直到在他们逃过高昂的饭钱来到大街上热烈地拥吻时,遇到一个剑桥大学的老熟人。
一个崇拜Nick的低一届同窗Morgan。
因为Morgan一直很赏识Nick,便邀请他们夫妇去一个很高档的私人派对,那里也不乏社会名流。很明显,Morgan要比Nick成功,并且还在晚宴上为自己的新书庆贺,他以为Nick也是。
就像鲍勃迪伦的这首歌:Like a Rolling Stone
强烈的反差给了Nick沉痛的一击,他在宴席上声情并茂地说了一番技惊四座的话。
影片在此时也推向了高潮。
这番话也让Meg感到震惊,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婚姻。
他们何尝不是相爱的,只不过不愿意承认而已。她们下楼、牵手、扬长而去。
等在回到酒店时,二人已经破产了。
从兜里翻出几枚硬币,连两杯香槟钱都付不起了。
相顾无言,依偎在一起。
这一幕,仿佛看到了未来的自己。
(然而自己的那一半还不知道在哪所幼儿园)
友人来解救,他们似乎已经忘了自己破产的事。
这一刻,真正找到了身在巴黎的味道,纵情起舞。
影片完。
最后再付几张温馨的场景截图。
片尾乐:Pink M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