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重述原文
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我们寒窗苦读十几载,读过的书不说破万卷也应该破百卷了。可是读过了那么多书,你真的下笔如有神吗?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行文如老牛拉车,吭哧吭哧真费劲。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虽然读过的书很多,但是记住的内容却很少啊,胸无点墨难下笔。
平时如果我们跟朋友聊自己喜欢的书。对方无非会问你下面几个问题。“你最喜欢书的哪一部分?”“这本书对你有什么影响?”“它的优点又在哪里?”我相信很多人只会记得一个书名,对于更深入一些的问题很难回答的上来。难道我们不喜欢这本书?没有读过这本书吗?当然不是!
其实读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遗忘的速度也很快。记忆的保持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种。输入的信息在经过人的学习后,成为了短时记忆,如果不经过及时复习,这些信息很快便会被遗忘。
我们读书也经常有这样的感受:读了一本书,读完并没有什么深刻的感受;读了后面的忘记前面的;读书虽多,百无一用。自从下半年使用微信读书APP,我的读书时长在好友中排名绝对是靠前的,为64时,读过16本书。不过现在我再回头看看,这些书还是陌生的很。
我们有时又会发挥一下阿Q精神,安慰自己:读过的书并不是完全忘记了嘛,书中的精华一定对我产生了影响,那些忘记的内容藏在我的气质里!事实是读了这么多书,你的气质谈吐并无任何改变。
有人又会说读过的书只要记住1%-2%就好了。可是我们花费了那么多时间精力金钱读了那么多书,只记1%-2%,那也太亏了吧。这还不如花这些时间精力去做一些其他的事情呢。而且,长期读书的人因为要接触很多书籍,大脑内存有限,最后连之前的1%-2%都忘记了。
以前我求职时填写求职信息,总有一栏是写你的爱好。我一般都写读书看电影。后来有次面试时到最后面试官真的问我“看表格上你平时的爱好是看书,你看过的哪本书对你有深刻的影响?”我一时语塞,真尴尬。我平时的爱好确实是看书,但是这个问题确实也是回答不上来。
这样读书,读再多的书都是在做无用功,一点用场都派不上。
A1 联系经验
我和我先生是同学介绍相亲认识的。见面之前,我们加了微信聊天看是否聊得来。刚开始我们聊了各自的学习生活经历,聊到后面话题也不多了,自然是找着话题聊。
我平时喜欢看电子书,逢特价时也会买一些纸质书回来看。当先生问我闲暇都会干什么时,我不假思索地说看书啊。他问“你最近在看什么书呢?”我说:“林语堂的《京华烟云》”。他兴致勃勃地说:“刚好我最近刚看完这部电视剧呢,赵薇演的可真好。小说和电视剧的情节有什么不同啊?”
虽然书和电视剧我都看过,但是书的内容我早忘记了七七八八了,更别说它们有什么不同了。我只好一边百度一边聊天,虽然把对方哄的是一愣一愣的。可如果真的是见面聊天,那就真是尴尬了。
《京华烟云》是我刚刚看过的书,电视剧我也看过。按说两相对比,小说的内容相比较于其他小说我应该记得更深刻一些,然而并没有,更不要提我读过的其他书了。
A2 规划运用
像我这样,读万卷书还不就跟没读过一样么?
我好好的反思了下,今后为了更有效率地读书,不做无用功,我制定了下面几个措施:
1. 将书进行分类。把书分为获取知识和消遣两大类。获取知识类的书籍要精读细读,消遣类的书籍随心读,不求记多少,开心就好。
2. 做笔记。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以前做学生时,天天上课记课堂笔记,考试之前大家也没有大量的时间把书再复习一遍,都在复习课堂笔记。我们现在读书也要做笔记,每个月整理一次笔记,将其分类记在不同的笔记本上,比如“理财类”“小说类”等,便于以后查找翻阅。记笔记,整理笔记的过程也帮助我们加深了对书的理解。
3.睡前反思。每天睡前花五分钟想想今天读了什么书,有哪些内容值得回味。
4.复述。参加读书会,大家定期读同一本书,然后讨论读书心得。这是一种“输出倒逼输入”的方式,为了能有好的内容输出,你得不停输入,把输入内容反复咀嚼,才能提取出精华。在这个过程中,你读过的书就真正变成了你自己的知识修养气质了。
如果认真按照上面几点来读书,相信你肯定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