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台的定义与产生
平台商业的基础是能让平台上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进行价值产生的互动,平台提供这些互动所需的开放的、可参与的基础设施,以及治理规则。其基础目的在于促进用户之间的匹配,进行信息、商品和服务的交换,而对参与者产生价值。最早的平台商业可以追溯到物理集市和码头,大家在约定的日子来到集市进行商品的交换。当然现在我们讨论更多的是数字平台,也包括对物理平台的数字化。
数字化平台以互动和交换为设计(design)目标,以软件来搭建(build),以数据来运营(operation)。平台利用技术将人(用户)、组织(乃至其他平台)和资源(产品、服务、数据等)连接到一个生态系统中进行交换和互动以产生价值。平台的重要经济基础在于网络效应或者说外部性(Externality,含义在此不赘述,感兴趣者可以进一步阅读文后参考文献)。平台网络效应如引发正向反馈,则形成需求侧规模经济(demand economies of scale),其有别于以往如制造业和连锁业等的供给侧规模经济,这是平台经济模式的一个重要特点。
数字化平台相对于物理平台(如一个大型商场)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如果是通过数字平台进行数字产品和信息的交换,则更是构建了一个产品/服务访问、再生产和分发的边际成本接近于零的数字环境,这可以认为是平台具有的内生价值。
数字化平台模糊了行业和企业边界,拥有用户和数据的平台可以对产品/服务进行各种可能的拓展,再吸引到更多的个人或组织加入到平台,然后又可以在平台上推出更多的创新的产品和服务以进一步提升竞争力。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用户和数据会成为平台商业竞争力之源,而非传统商业竞争所强调的产品或服务。也因此,有很多管理学家和商业先锋提倡用平台生态概念代替日渐淡化的“行业”概念,,因而也就不适用波特五力模型进行竞争分析。
二、平台的发展
以上可看到,平台要发展,重要是要发展平台生态的用户。这里就要讲一下与网络效应容易混淆的另外两个市场拓展工具即价格效应和品牌效应。与传统商业模式一样,价格依然是平台商业的一个重要武器。甚至在我们看到的平台发展中,相对于传统商业,价格效应被利用的有过之而无不及,从《连线》杂志主编Chris Anderson的那本全球畅销书《免费》自出版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互联网和平台商业的最重要参考书之一即可见一斑。价格效应简言之就是利用价格补贴快速、大量的吸引用户来到平台。(顺带说一下,在双边或多边平台上,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对哪一侧用户进行价格补贴更有利于平台用户的发展和挽留,也是一个鸡和蛋的问题,管理学界和商业界都给出了很多分析和实践,在此也不赘述了)。品牌效应则更多的是利用平台产品和服务的良好品质或体验以吸引用户。此外,在互联网平台商业中,利用各种扩散传播手段(如社交媒体、好友邀请、粉丝和互联网意见领袖等)吸引用户又显得额外突出。
价格效应、品牌效应和互联网扩散效应可以给平台带来用户的迅速规模发展,而如果止步于此,仅着力发展和利用这些效应而不真正重视平台经济的独特优势即网络效应,那这个平台则可能真的就止步了。事实上,回顾一下,失败的平台大多都是因为此。
成功的平台必须形成规模网络效应(不管是单边网络效应还是跨边网络效应还是均有),使得越来越多的用户在平台生态中驻留和互动,平台得以繁荣,再吸引和挽留更多的用户。这时候我们要看一下平台的构成了。一般而言,平台的组成可以粗略划分为三层:技术基础层、产品/服务运营层、制度治理层。换句话说,平台的建立和发展需要对这三个层面进行审视和投入,平台是否拥有核心的技术?平台的产品和服务拥有怎样的吸引力?平台治理规则是如何对用户进而形成锁定?(针对这些问题,未来有时间逐一进行分析和讨论)
在这里我想先说一下我们看到的一个有趣现象,即很多公司并未意识到其已经构建了一个平台,可以按照平台商业模式进行战略规划,从而丧失先机;又或者公司和个体未曾意识到其有能力构建一个平台来发展业务,从而不能充分利用其优势资源。这些因素都可能让某些公司或个体持续的沦为平台的寄生者。平台商业发展到今天,事实上是不同平台可以互相建立在彼此之上,也就是说,在已有众多业已形成优势的平台面前,任何一个组织或个人都可以利用这些平台、自身的产品和数据搭建和发展自己的平台。比如一个企业或商家,它可以同时利用天猫和京东以及自己的互联网乃至线下资源整合成一个自己的新的平台。
对此我的观察和建议是:
首先现在和未来的商业都必须是平台商业才能构成竞争优势,也就是任何商业机构或个人都需要拥有和发展自己的平台,即使对已有产品和服务的商业模式也都需要进行平台化重新构建。因为平台商业的网络效应对传统商业模式基本上是压倒性优势,本质在于平台商业相对于传统商业更加最大化了资源的回报;
其次可以利用已有平台建设和发展自身平台,已有的领先平台对自身的平台建设发展是威胁也是资源;
再次,平台建设和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是用户和数据,任何平台的运营当以此为重中之重;
最后,需不断识别和建设自身平台的优势,一个平台是一个生态,众多的平台一起也是一个生态,大大小小的平台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整个市场最终必然是平台的差异化竞争。
此外,简单说一下数字生态的概念,生态我们可以认为是较大规模的平台,生态平台上的用户(可能是个体、组织乃至平台)和产品种类和数量,二来其治理规则更为复杂和,平台生态中的用户可以期望获得更多的互补品、附加品以及创新机会。
云计算平台可以对其之上的资源进行封装成模块,对模块的接口标准化形成API,进而可以形成各种服务,而且这些服务可以灵活的组合提供给平台内用户和其他平台。当针对某些产品或服务反向解绑并不可行的情况下,则在服务和产品设计之初即采用微服务或者产品尽可能组件化以产生更多的组合。
三、平台的竞争
为了确保平台领导者地位,平台拥有者一方面需要承担着引领平台相关技术的演变,另一方面还需要为平台用户的参与来制定治理规则,以满足包括平台拥有者在内的平台生态各方受益。技术系统的建立与发展可以不断跟踪国际领先技术趋势,比如现在的容器集群技术,DaaS/PaaS相关技术等;而治理规则的制定和维护则更多需要平台用户的生态文化和社会心理,Amazon与阿里巴巴、京东的治理规则就呈现着诸多的差异,因为承载的用户的背景或者说平台的制度环境差异很大。
平台的垂直集成能力,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平台的重大创新和利润水平。目前的平台竞争过程和结构看,优势平台的拥有者希望能够建立垂直集成能力。
尽管这样,我们发现平台拥有者一直都在平台的开放和封闭之间不断的动态调整,这种调整可以认为是平台核心战略考虑之一,开放哪些资源、开放到什么程度已经成为平台竞争的重要手段。比如阿里巴巴从一个非常开放的交易平台已经越来越强调对平台上整个生态的垂直集成;而腾讯则通过微信小程序对微信上的数据和流量资源进行开放。总而言之,平台拥有者需要基于技术发展、社会制度、监管政策、用户生态和平台产品/服务市场的测量和判断,不管是在底层技术层面还是在治理规则层面持续的动态优化。
除了不同平台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还有不同平台上的成员用户之间的竞争,比如天猫网与京东这两个平台生态之间的竞争,也包括天猫和京东两个平台上的商家之间的竞争。当然也存在一个用户在不同平台上双栖或多栖的模式, 比如某个商家既在淘宝开店又在京东开店,又或者某个app既提供Andriod下载又提供IOS下载。因而,平台的竞争相对传统商业竞争多了很多的要素,对所有这些竞争要素重新建模是管理学家一项很好的课题。
总而言之,平台提供了人类更多更佳的互动和交换可能,平台也使得企业和商业更接近人类生态和连接本质,呈现出人类活动的集体(collective)效应和网络效应。所有这些都让平台相对于传统商业和企业更具竞争优势。
参考书目:《信息规则:网络经济的策略指导》,信息经济学的经典。这本书2000年翻译出版我就买了一本看,不过当时很多内容没有吃透,哈哈。现在出版社刚刚再次翻译出版,其实原来翻译的就不错。
作者:卡尔 夏皮罗(Carl Shapiro),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商业策略学全美人寿讲席教授。他还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商业与经济研究所主任、经济系的经济学教授。哈尔 R.范里安(Hal R. Varian),谷歌(Google)的首席经济学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信息管理和系统学院、哈斯商学院和经济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