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桌上谁先动筷
老公外婆还在的时候,家庭聚会中,老公和他的两个妹妹关于吃饭时谁先动筷高度一致:必须等最年长的外婆动第一筷子后,我们才能开始吃菜。
老公外婆去世后,老公妈妈,我的婆婆妈周妈妈,就是家庭的最长者了,不管是在家里聚会还是在外面吃饭,老公和他的两个妹妹还是一样的坚持:要最年长的周妈妈动筷了之后,我们才能开动。
这份仪式感我起先不以为然,肆意破坏。当大部分时间我与周妈妈相处时,我将这些长者优先的仪式抛之脑后,只顾自我嘴上的满足,先吃为快。后面发展成对家务事的不闻不问,小姨曾经还用起灰的桌面写下我的名字的方式告诫我的“懒惰”,每每以工作为借口推脱,以及周妈妈的包容和理解,让我内心阵阵羞愧。
城市家庭人口在三到五人,自然不能体会大家庭的秩序的重要性。小时候,家里来客人了,大人会帮小孩子夹好菜,搭个小板凳,让小孩在桌子旁边吃。人多,小孩子就不上桌,这种秩序在我这一辈坚持的很好,随着爸爸妈妈年老,哥哥姐姐们的孩子渐长,家庭成员日益庞大,这种秩序被破坏了,或者说没有被传承下去。逢年过节聚会人太多,要坐两桌,发现家里的小朋友会优先“占领”位置,而不顾大人是否上桌。有时候我也说两句“小孩下桌,让大人先坐”,我只是告诉他们了结论,因为接触少,小孩子不会听我的,也不知道怎么做,只感是杯水车薪,说了也是白说。后面又发现小孩子可以对爸爸妈妈大吼大叫,无理取闹,我一直在反思我们该如何教育我们的下一辈?
吃饭是一件稀疏平常的事,在我看来却蕴藏着生活哲理。这里蕴含着,上一辈人教我们如何做人做事,以及我们又该如何将此传承给下一辈人。
二、谢谢你能听我说
【在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中,是不给对方的意见和负面情绪一点空间,并且长时间持续地施加压力,要灭掉对方的不同意见与负面情绪,而让对方和自己一致。
一个人能有多大的容人之量,取决于,他的心中在多大程度上住着一个人。而这一点又取决于他自己曾在多大程度上能住进另一个人的心里。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成就就是让孩子心中住下一个爱的人,而这个人,最初一般都是妈妈。这一点能实现,需要妈妈心中住着孩子,并因而能持续稳定的给予孩子爱。
如何提供持续空间:
1.在你把事情做好时认可你;
2.在你受挫时支持你;
3.你的各种感受和想法可以在我这里安全自由的流动。】
这些理论的概括,之前很有感触,只是不知如何表达。这也是我一直在思索的,为什么老公那么胖,我还是喜欢他,为什么我们异地这么多年,我还是在坚持着:虽然物理距离隔断了我们,但是我的内心,我的想法,我的思想能在老公电话的那头得到回应。这也是为什么每次我们吵架后,都觉得感情更加稳固的原因。我们聊得来。
这归功于老公有个好妈妈。周妈妈是爱自己的儿子:周妈妈常常给我提起,老公小时候写过关于“父亲”的小学作文,在全班表扬,宣读,全班的同学都被感到的流泪,周妈妈清楚的记得老公的语文老师是: 曾老师,也被感动哭了。这个事,周妈妈至少给我说了三十遍了,每次提起都为儿子的优秀自豪不已。
家人问我老公的家人怎么样时,我直接的回答说:很有家教。
家教就是孝顺吗?
一直在内心自问:老公身上的什么优点吸引着我?
直到今天看了《拓宽你的心灵空间》,找到了答案:老公是一个内心有爱的人,而这份爱来自他的妈妈和他的家庭。
家教来自爱。
一个家庭中关于谁先动筷,看似简单的动作,却饱含着意义深刻的家庭文化。现在的城市家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