扼杀欲望与生活的美固然对立,但无节制的放纵同样与其格格不入。
十九世纪西方受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影响,艺术和现实的关系越发紧密。伊里波特·丹纳认为文学作品完全受当下社会的处境所决定,并且提出了种族、环境、时代是与文学艺术紧密联系的三要素,他强调文学作品是时代的再现,时代精神决定着艺术的发展方向。随着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环境和文化进展使像王尔德一样的艺术家倍感压抑,当时的英国更拘泥于传统,一言一行都有严格的规范制度,艺术和文学也不例外,稍有偏离也会被认定是脱离正规。而王尔德认为艺术是基于个人的情感创作,也是一种独一无二的事实和表现,它的美正来源于实现了自我,而不是取决于大众。
《道林·格雷的画像》正是作者这种艺术观念的作品,它不仅是十九世纪唯美主义的代表作,更是“为艺术而艺术”思潮的文学代表。该思想其实也正体现了王尔德等人对丹纳理论的驳斥。“为艺术而艺术”起源与法国,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后法国浪漫主义的一种倾向是“社会小说”,如雨果的《悲惨世界》和乔治·桑的《安吉堡的磨工》,与此同时就出现了与之对立的派别——反对文学被现实生活所限制,反对文学作品只能反映社会问题,反对文学的“实用性”、“目的性”,因此产生了“为艺术而艺术”的风潮。
道林·格雷是该作品的主人公,画家巴兹尔欣赏道林纯洁无暇的美并为之倾倒,送给道林一幅为他画的自画像,道林在巴兹尔家中结识了亨利勋爵,并为他的生活哲学所折服。道林沉醉于画像中的自我,宣称如果画像可以代替衰老而自己可以永葆青春,他愿意舍弃自己的灵魂。之后道林结识女演员韦恩并与之热恋订婚,但道林却因韦恩一次失败的演出让他在巴兹尔和亨利面前颜面尽失,无情地抛弃韦恩并且没有一点怜悯之心,失望的韦恩承受不住打击自杀殉情,而道林却在亨利的开导下只把它当作了一个浪漫爱情故事欺骗自己,此时道林发现家中的自画像已经发生了变化,嘴角出现了残忍的表情。自此道林一发不可收拾,灵魂逐渐走向堕落,外表始终纯洁天真,背后却做了越来越多卑劣的勾当,当巴兹尔发现他的异样并好心相劝,道林却将其残忍杀害,并且毫无人性的找到化学家坎贝尔,威胁他利用化学手段将巴兹尔的尸体消失地干干净净。了解道林真实面目的人相继死去,而那副自画像已经变得面目可憎,丑陋无比,道林终于忍受不了精神上的折磨,当他持刀刺向画像的一刻,刺刀却扎进了自己胸膛——倒在血泊中的道林面容枯槁,形态憔悴,而自画像却没有任何变化,依旧光彩照人。
如果纯粹为了艺术而体验艺术,艺术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如果没有了道德的契约,文学艺术就会变得惨淡无比。道林对艺术的兴趣与追求,实际是将灵魂与画像交换后的不安。逐步堕落的道林不断收藏珠宝挂饰、研究音乐宗教等等,无非是他逃避现实和内心的方式之一,逃避画像逐渐丑化的道德警示。王尔德笔下的讽刺独到辛辣,在找坎贝尔毁尸灭迹的情节中暗示着,艺术家被科学家消灭的一干二净,真正至善至美的事物往往难容于世。越来越多的欲望占据道林的内心,也就丢失了最初追求美和艺术的初衷,艺术的契约需要道德的加持,而合理地控制欲望正是这项契约的关键。
道林所寄托的画像,是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现实意象,人们在压力和诱惑下会不自主地追求更多快感和满足,最终却会加深更多痛苦,我们所依赖的精神寄托往往会以某种形式欺骗自我,给了我们一把通往不受约束的钥匙,可实际最后才发现,曾经的精神寄托总会无情地愚弄自己。在繁荣复杂的社会里,我们也应该认清自己心里的那幅“自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