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第二天,读到列夫·托尔斯泰写《安娜·卡列尼娜》时候的情形。让我想到了初三那年第一次读《安娜·卡列尼娜》时的惊叹和喜欢,也让此刻的我知道:学会认真对待你的文字。
故事一:花点时间打磨自己的文字
列夫·托尔斯泰的儿子在《回想录》中写道,列夫·托尔斯泰著《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修稿时的情形:《安娜·卡列尼娜》初登俄报Vyetnik时,底页都寄父亲自己校对。
他起初在纸边加印刷符号如删削句读等。继而改字,继而改句,继而又大加增删,到最后,那张底页便成百孔千疮,糊涂得不可辨识。
幸吾母尚能认清他的习用符号以及更改增删。她常终夜不眠替吾父誊清改过底页。次晨,她便把他很整洁的清稿摆在桌上,预备他下来拿去付邮。
吾父把这清稿又拿到书房里去看,‘最后一遍’,到晚间这清稿又重新涂改过,比原来那张底页要更加糊涂,吾母只得再抄一遍。他很不安地向吾母道歉。‘松雅吾爱,真对不起你,我又把你誊的稿子弄糟了。我再不改了,明天一定发出去’。但是明天之后又有明天。
有时甚至于延迟几礼拜或几月。他总是说,‘还有一处要再看一下’,于是把稿子再拿去改过。
再誊清一遍。有时稿子已发出了,吾父忽然想到还要改几个字,便打电报去吩咐报馆。
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觉得好文章的创作过程尤其的不容易!咬文嚼字啊,那种专而精的工匠精神尤其的让人佩服。这也是一篇好文章,一本好书出来需要付出的精力。值得现在浮躁的自己去学习,去雕琢自己。
很多时候,码字可能更倾向于随心所欲,写到哪里是哪里。写完之后,不乐意再次更改,可能这就是为什么,写了不少但是一直没有进步的原因吧!虽然咬文嚼字不合胃口,但是却很有去实践的价值。
一直写,不如花费一点时间去认真打磨自己已写的文章!
故事二:花点时间收拾好自己的生活
周启孟的《雨天的书》引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读到的时候觉得有趣极了。
朱光潜先生说,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
生活的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
而活动,可趁年轻时学一种音乐,学一项运动,岁月总不会亏待你的。
我们的生活忙碌匆忙,而青年人又多浮躁。我们站在这潮流里,自然也难免跟着旁人乱嚷。
人人都在争‘脸面’,然而我们要记住:向外人争“脸”固然要紧;可是你切莫要因此忘记你自己的家丑!
如果你都感受不到生活的趣味了,大半的原因是因为你心里太忙啦,不空所以不灵。
生活啊!忙里偶然偷闲,闹中偶然觅静,于身于心,都有极大的好处呀。
还有啊,生活必经的便是求学,求学最难得的是诚恳的良师和爱的益友。如果能够遇到,那就是最好的,也可以心满意足啦。
要相信:做学问全赖自己,做事业也全赖自己,与资格都无关系。
取自:《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作者:朱光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