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译文:大“德”的品格,在于它与“道”这个东西,没有固定的形体。它是那样的惚恍啊,惚恍之中是它的形象;它是那样的恍惚啊,恍惚之中是它的实体;它是那样的深远暗昧啊,深远暗昧中却涵着精气,这精气,最具体,最真实。从古到今,它的名字不能废去,根据它,才能认识万物的开始。我何以知道万物开始的情况呢?原因在此。
感悟:这和第一章讲的是一回事,只是从“德”的角度出发。
22.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译文:“委屈反能保全,弯曲反能伸直,谦下反而充盈,少取反多得,贪多反增困惑。”因此,圣人用“道”作为观察万物的工具。不专靠自己的眼睛,所以看得分明;不自以为是,所以功过清楚;不自己夸耀,所以有功;不自高自大,所以当首领。正因为不与天下争,所以天下无人能与他争输赢。古人所谓“委屈反能保全……”哪里是空话呢?确定能使人圆满成功。
感悟:人们所追求的“全,直,盈,新,得,功,上”反而是以相反的行为可以得到。这是老子观察出来的规律。遵循宇宙规律为人处世的人很少,走上“道”的人再多,也不会有“争”,每一个走上这条“道”都能获得成功。
23.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故从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乐得之;同於德者德亦乐得之;同於失者失於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译文:少表现,才是本来面目。所以,狂风刮不到一早晨,暴雨下不到一整天。谁使它这样的?是天地。天地尚且不能持久,何况人呢?所以求“道”的人:追求“道”的,与“道”在一起,追求“德”的,与“德”在一起,追求“失”的,就与“过失”在一起。同于道的人,“道”也愿意得到他;同于德的人,“德”也愿意得到他;同于过失的人,“过失”也愿意得到他。对于“道”信心不足的人,是没真正相信“道”的人。
感悟:本章讲你相信什么,就会被什么同化。那么你会选择什么呢?是“希言自然”还是“飘风”和“骤雨”呢?选择“希言自然”就选择了“道”,而且“道”里已经包含“飘风”和“骤雨”了,“飘风”和“骤雨”只不过是“道”当中的一小部分。而选择“飘风”和“骤雨”的人,“飘风”和“骤雨”却是他的全部,但是“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所以选择“飘风”和“骤雨”等于是选择“失”的人。
24.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译文:抬起脚跟站得高,反而站不牢;两步并作一步走,反而快不了;专靠自己的眼睛,反而看不分明;自以为是,反而判断不清;自己夸耀,就没有功劳;自高自大,就不能领导。从“道”的原则看来,这种作风都是剩饭、草包,谁都厌恶他,所以有“道”的人不以此自居。
感悟:从古至今,世上绝大多数的人都是急功近利,想要一步登天的。我过去也一直持有如此幻想,特别是在曾经流行“成功学”被扇动的时期,我总是幻想着,总有一天我一定会一举成功。有多少人会像我这样的幻想呢?我想有很多人,不然他们也不会有那样的举动。但是我内心是空虚的,因为我觉得所谓的“一举成功”是毫无根据的,现在我知道了那叫自欺欺人。现在很多灵性课也是,让人感觉良好,充满希望,当然也有成功的案例,那些所谓的成功案例,其实就像“成功学”的那些“成功的案例,只不过是万里挑一,或者只不过是“飘风”和“骤雨”,甚至是无中生有,而后被无限放大,无限加量,导致一种“那么多人能成功,我也能成功”的错觉。可悲啊!背后这些人用别人的失败来成就自己的成功,他的成功怎么可能长久呢。这让我想起“猴子捞月”的故事,自以为是,结果害人害己,这不也正是无知所致吗。
其实这也是社会的某些因素孕育出来的产物,就像战争一样,是人类灵性发展的必经之路,也许只有集体遭遇了惨痛,才能有足够的力量推动变革,破旧立新,寻求探索一种新的可能性。也仅仅只能是“可能性”,但这就是发展之路的必经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