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业者必过一关,直面投资人“拷打”
创业者需要很多技能,其中一个是,直面投资人的“拷打”。下面5个系列问题,在过去7年,零零总总被问过。在不同阶段,有些问题我是真心答不上来。
我甚至以为这是一种苛刻,直到面临了一次次“生死时刻”,才明白:原来企业和个体健康一样,是需要定期体检的,甚至是实时体检的。不体检的企业,就谈不上打疫苗,还得天天在交叉感染的黑暗森林里裸奔。
这些年投资人“拷打”过我的问题,拿出来温习一下。
1)账上钱数,每月消耗与收入,能存活多久,回报率如何?
2)团队人数,招聘计划与进度,离职数预算,团队和现有业务匹配度,每个人的绩效如何,团队士气如何?
3)战略规划数,已验证几条,月度调整或修正几次,资源投入情况,战略分解为外包订单、内部项目或产品;
4)并行项目数,计划与进度,计划修正度,资源投入情况,团队匹配度(项目leader和团队整体分别评估);
5)计划与进度,从精益角度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产品的核心指标设计(客户量指标:拉新,转化,留存),产品独立财务核算。
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时不时“自我拷打”一下。
我的“自我拷打”是这么做的,先把身份切换到投资人。投资人坐在CEO办公桌对面,温柔的用词、探讨的口吻、微笑的神情,开始“拷打”。而此刻,CEO坐在办公桌另一边,以上任何一条问题,不允许询问下属和分管leader,CEO能否在5分钟内给出答案。对于普通公司,这个“Yes or No”决定了公司的兴衰。对于创业公司,这个“Yes or No”一定关乎生死存亡。
这个过程时而残酷、时而尴尬、时而笃定。每次下来,都觉得帮助非常大。
二、反对的声音,我们来辩一辩
当然,肯定会有人提出反问:CEO管的是宏观和大局,该不该过度掌握细节。我的回应是这样的。
首先,你我心目中的CEO职责有错位,对大局的理解也有错位。
你心中的CEO是成熟公司、传统公司的职业经理人,更像企业的奶爸,而不是亲爹。大家都心疼孩子,不过肯定不一样。以我7年来的真实创业经历,包括自己亲历的、朋友亲述的,我坚定相信:缺乏细节的大局,都会最终停留在纸面。在系统论的范畴,企业也是复杂系统,如果抓不住“控制点”,就无法在宏观上感知和控制。这和“抓大放小”并不冲突,这个观点讲的是“如何用具体的方法抓大”,避免“用感觉去抓大”。虽然抓的这些“大”显得很多,但不能犯逻辑错误:“大事不一定数量少”,下意识不过脑子,就把“大事的数量减少”,只能说明人性本就想偷懒😄😄
P.S. important detail amount, 讲的是3个完全不同的维度。
虽然也有一些飘逸的CEO干的不错,他们和“接地气就是能执行”的气质不符,大家算是在style上站个队吧。这是“非科学”和“科学”的站队,以后写文章会单聊。
第二,为了保障“决策信息的完整性”,让CEO做最优质的决策。
优秀的创业公司CEO,应该公司学习能力最强的人,头脑最sharp的人,按专业分工,应该把核心精力放在决策上。在创业早期,决策信息的完整性至关重要。为什么?因为创业初期,你是很难找到牛人加入的。创业团队小伙伴,业务能力都足够好,但决策能力还在初级阶段。CEO需要陪着他们,去高质量的决策。华为任正非说:“让听得见炮火声的人,去做决策”。我想扩展一下:“创业公司CEO,应该一起去听炮火声,帮你的小伙伴去决策”。不要自己主导,要去帮!要利他!要赋能!如果未来,对应岗位的决策能力提升了,甚至超越CEO了,那才能考虑充分授权。
第三,为什么是5分钟是“记录文化”的试金石,为什么创业公司更加需要“记录文化”?
“拷打问题”一部分是结果报表,这个报表是广义的报表,不求格式,但内容要完备。试金过程是这样的:CEO若5分钟内,在办公桌、固定存档的OA里找不到报表。那基本上意味着:没人做过这个报表(创业公司在很多报表上很节省,很常见)。倘若给一个电话求助场外观众的机会,打电话给相应的leader,同样给他5分钟。如果他拿不出来,问题就大了:肯定没人做过这个报表。少一条企业体检,就多一分经营风险。风险太多,企业就变成裸奔了,好可怕。
马云创立Alibaba之初,就把所有重要会议都做了记录。而且还是视频的,马云爸爸将来也不能篡改😄。简直太TNND明智啦!可不是嘛,一手的、真实的决策数据、决策情景,从来都是稀缺资源,能用于复盘和高管培训,对个人和企业都非常宝贵。
以上是3个回应,你怎么看?欢迎留言切磋。
三、最后我分享2个故事,给大家隆重推荐一未来商业趋势
第1个是关于“掌握情况”。在政府和高校里,常常听到这个词。重点岗位、领导岗位上的决策者,特别关心是否“掌握情况”。他们的更上一级领导为了“掌握情况”,同样随时可能发问,如果自己不能实时回答,会被贴上“没能力”、“不积极”、甚至“失职”的标签。如果能够“掌握情况”,就非常值得依赖,不仅让更上一级领导有安全感,还能获得组织的信赖,显得非常有智慧。
第2个故事,是关于亚马逊的叫做“持续集成”技术辅助工具,“丧尽天良”的融合了实时与智能,达到人机配合上的效率极致。而最平庸的公司,连报表都没有,真是天壤之别。背后的逻辑:亚马逊本来就高度依赖数据做决策,受益很多。进而,放手让机器做部分决策,人类来发挥想象力完成“弹性工作”。一句话了解持续集成:产品改进后,自动部署,如果有bug、营销数据反馈出来改进不佳,持续集成系统就会自动把对应的改进代码直接下线。过程无需人工干预。靠,真的好智能啊!
实时系统的核心价值:决策数据的反馈快速,越实时,企业就越扁平。实时系统显然能够长期积累数据,越实时,决策就越智能。
故事讲完了。2017年,曾鸣已经抛出了“商业智能,网络协同,双螺旋发展模型”,曾鸣自信的说,未来的企业,只有这两条出路,这是现阶段,终极的商业趋势。建议大家多研究和学习,收获会大大的,而且要尽早“用起来”。
以上思考,是我2016年做的(Evernote记录为证😆),是一个思考型创业者,对重大趋势的正确感悟,虽然有点朦胧,缺乏更加学术和理论的提炼,但方向很正确。我不要脸的给自己点个赞😆
祝2018年,大家都有巨大的突破!